1
最近,“斜杠青年”这个词火了,也让我内心一直以来向往的小宇宙重新燃烧了起来。
“斜杠青年”一词最早出自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Marci Alboher的《One Person /multiple careers》(《双重职业》一书中)。她写道: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再满足“专一职业”这种无聊的生活方式,而是开始选择一种能够拥有多重职业和多重身份的多元生活。这些人在自我介绍中会用斜杠来区分不同职业,例如,莱尼·普拉特(Lenny Platt),律师/演员/制片人,于是,“斜杆(Slash)”便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
生活中,那些苦于无法解释自己多重职业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定位。而这些人,无疑将是未来最需要也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存在。
成为斜杠青年,意味着有多种兴趣和技能,在生活中便生出更多乐趣,在职场中更有底气,哪怕一夜间公司倒闭,也不会发愁明天没有收入。前两天看到知乎上有人问:“有没有谁发现自己所在的行业是夕阳产业?”结果下面的回答几乎囊括了所有行业,有出版传媒、有职业教育、还有金融行业的,不禁哑然失笑,这会儿太需要自己来几个斜杠了。
其实在工作中,没有谁有足够的安全感,哪怕是看似稳如铁山的公务员,哪怕是现在最赚钱的金融业。昨天看到一份报告,讲5家上市银行减配柜员近万人……我所工作的是一家老牌国企,外表看上去安静祥和,可每个员工内心也都在战战兢兢,时刻在业余时间充电学习,甚至有不少人已经成了斜杠青年。G大叔就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业余时间给一些报刊投稿,现在都成了《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的专栏作家。还有一位大哥最神奇,之前开过照相馆,摄影技术了得,还精通吉他,简直就是“撩妹”高手,我总觉得现在的工作才是他的兼职。就连去年新来的大学生小C,私下偷偷告诉我她周末都去学德语,每周学12个小时,希望能多掌握一门技艺。这些同事的事迹让我心生佩服。
2
其实,斜杠青年带来的最大意义,不是金钱上的,不是利益上的,而是生活的意义。一个个斜杠展示的,是多元的丰富的立体的人生面貌,而非原先单一的成功标准,好像一个人从平面的画中走出来,成了活生生的真实的人。
斜杠青年越来越多,也迫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发掘自己除了既定世俗目标之外的更多的自我意识。一个斜杠的后面,就是一个全新的自己。
从小,我们大多都是被要求做个乖乖读书的好学生,三道杠的大队长是我们仰望的大神。那些被家长撕掉的漫画书,被老师没收的小说,被父母锁起来的电脑,可能就扼杀了我们对自己兴趣领域的一种萌芽和探索。等我们长大以后,才发现除了考出好成绩,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所以,很多高中还是好学生的孩子,上了大学却堕落沉底。因为高考前,一切都是有标准的,有世俗成功的定义的,而高考过后,人生就变成了一本糊涂账,如果你不曾认识自己,给自己的生活找到更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来,就很容易随波逐流。就像贪恋财物的富翁突然有一天破产,瞬间迷失方向一样。
斜杠青年最大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探寻世俗标准之外,更丰富更真实的自己。这更像是来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挖掘内心真正的热爱。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斜杠青年更具有魅力,吸粉儿能力格外强。最近的国民老公宋仲基不仅是演员,还是主持人,小时候是短道速滑选手,中学时代是如假包换的学霸。《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走红的张亮,在模特身份的外表下,还是一名厨师,这个话题绝对是最为他吸睛的。因《我是歌手》而再次爆红的李健,除了歌手,还是清华理工男,还是段子手,吸引力自然倍增。
3
想要成为一名斜杠青年,需要发挥自己的专长,可没有专长怎么办,就要把爱好发展为技能,而这一路,当然不是平顺大道。首先,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就很难。即便很难,我们依然要去寻找。
周国平先生曾说: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有自己真正爱好的事情,才会活得有意思。这爱好完全是出于他的真性情的,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利益。他喜欢做这件事情,只是因为他觉得事情本身非常美好,他被事情的美好所吸引。
当然,如果有外在的利益驱动,让你的定义里多了一个斜杠,那也是可行的。如果没有外力推动,靠自然而然的兴趣去完成,则可能受到各方条件的阻力。
但无论如何,我已经开始了摸索斜杠青年之旅,未来不确定,但值得走下去,愿每一个想展开多彩人生画卷的朋友,我们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