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父亲同姓,有一个跟电视剧《潜伏》女主角同样的名子,出生于安徽阜阳,从小丧父,家境贫困,因长兄被抓壮丁一去多年无音,次兄又身患怪病夭折,所以她从小被姥姥捧在手心里,养成勤劳、能干、节俭却倔强好强,做事认真,不认输不屈服的性格。
印象中的父母,说不上恩爱,但肯定是那个年代大多数家长共有的相濡以沫,可是晚年,他们的感情却并不和睦。父亲诚实缄默,以至于他去世后,我提笔想写点东西怀念他时,竟意外发现我根本不了解我的父亲,朝夕相处的亲人,却从来没有过灵魂深处的沟通和了解,对于他,我竟等同于陌生人,所了解的只有浅层的籍贯履历和表面彰显的脾气性情,我当时是那么的沮丧,经常梦到父亲后醒来辗转难眠,扪问自己,他在世时有没有真正关心过他?他毕生的愿望是什么?一生的遗憾有多少?他最喜欢的是什么?最渴望的生活是怎样的?除物质而外他还需要什么?……记忆中,从来,从来没跟父亲有过思想和心灵的交流,唯他最后的日子,母亲摔伤正好与父亲同住医院,我守夜时与父母有过一次较长时间的谈话,那时父亲可能还不知他时日不多,而我是想让他与母亲解开一个心结,有心促使他们做最后一次沟通。
所以,今天,我想写一写我的母亲,希望将来遗憾能少一些。
虽然父亲为人仁厚,和蔼,一生对别人没有要求,但别人要求他做的事他都尽力去做,所有的人都一致认为他比母亲“好说话”,但是内心深处,较之于父亲,我更佩服的还是母亲。
家乡有句古语:有性就有活。母亲可能因从小娇养而倔强,但这也是她的优点之一,她虽然生在贫困之家,但既使在兵慌马乱的年代,姥姥因生活的摧残精神崩溃,时而神志不清时也紧紧呵护着她身边唯一的孩子,从没让母亲吃过苦,干过活。一个农村丫头,不会干地里的活不说,直到出嫁母亲都没做过一双鞋,我问她:那你未出阁时都在做什么?她说,参加少年团啊,宣传队啊。母亲说姥姥不放心,可又说服不了她,就只有在后面跟着她,有一次活动,姥姥就象现在的家长一样搬个小板凳做在她身边,要举手报名参加时,姥姥就紧紧地拽住她的胳膊。
母亲只上了三年学,因为学校迁址,要过河,姥姥说什么也不让上了,所以后来,有了我们以后,无论生活再艰难,她都从末让哥姐辍过学,而她自己,有了三个孩子以后还去上夜校,她的倔强,让她一生重视学习和工作,生活特别艰苦的年代,她在相继丢了两个孩子以后,只身跑到黑龙江糖厂,并以认真负责好学上进的工作态度,赢得了全厂人的认可,所以后来父亲带着大哥去黑龙江寻她回家,厂领导一再做父亲的工作,希望能留住母亲。父亲住院时提起这段往事对我说,你妈工作特别认真,厂领导都喜欢她。这是父亲平生对母亲罕有的夸奖。
如果说倔强有时候不能算做优点的话,那么,感情细腻体贴是一大家人对母亲最没有争议的评价。在我看来,这种细腻的情感加上坚强、乐观和重情厚义,是母亲身上让我最最敬佩的品质。
母亲喜热闹,印象中,我们家特别“招人”,从大哥开始,兄妹五人的同学朋友都把我家当成聚点,吃,玩,疯,闹,随意随便,所以,只要是发小都公认我父母“好脾气”。现在仔细分析,母亲从不厌烦这种甚至有些嘈杂的气氛和环境,是不是因为她憧憬欢乐有朝气的生活,喜欢融入年轻人之中感染这份青春活力?或者是因为她的内心一直有一份年少时期就萌动却永远无法圆梦的浪漫情怀?
这种猜测的依据是,我们兄妹都喜文艺,大哥年轻时更是多才多艺,应该是母亲的遗传基因,姐姐们经常回忆,以前没有电视机,但我家生活从不单调枯燥,晚饭后我和姐姐经常开唱歌比赛,母亲是评委,评出一二三名,还要点评一下,大姐常常拿冠军,母亲总说那是因为她唱歌有感情。尽管这种情调只能是那个年代艰苦生活的小点缀,但我觉得对我们的影响却意义深远,再苦的日子,少不了歌声和笑声,母亲用她的的肩膀为我们担起一片无忧天地,用她的情怀为我们创建了一个幸福天堂 ,我们的童年,是如此的清贫但也是如此快乐。
所以,没有太多曲折经历的兄妹五人,包括年届六十下过乡,当过兵的大哥,在现代社会中都显得稚纯,对任何事的理解和处理都十分简单,但这又如何呢,简单的快乐,平凡的幸福的活着就是我们对人生的渴求,平凡人的价值体现是什么?让自己快乐,让亲人快乐,让身边的人不因你而痛苦,我们无约而同地在这样做,是因了什么?自然是父母思想和行为的传承。
尽管母亲乐观,喜欢小情调,但她的一生,大多陷于繁重的工作和家务劳动中,劳累而辛苦,好容易拉址大我们,爸爸退休后在别人的鼓动下突然办起了厂子,母亲又开始了操劳,还亲自带队去江苏等地学技术,操心操肺,甚至以厂为家。后来因为经验不足再加上被骗,厂子还是倒闭了,尽管厂子倒闭时已经入了大集体,由法院处理了债务,但一些股金户还是经常跑到家里来吵闹,有些人撒起泼来甚至把爱干净的母亲的被子扯到地上用脚踩,那段日子,母亲脸上的笑容消失了,而我也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家里再也没有了欢快的歌声。
说母亲特别重情,不光是因为她对人深情厚意,诚实守信, 更是因为她对姥姥和舅舅的那种特别深厚的情感。办厂风波刚平息不久,阜阳的大舅就病倒了,妈妈放下一切去阜阳,日夜照顾近一年。舅舅终生末娶,与姥姥相依为命,得了重病却坚持不住医院治疗,他说90高寿的姥姥在家无人照顾,母亲就没再坚持,只在大队卫生院里用药维持,后来大舅卧床大小便不能自理,一生好强的他在一次失禁后再也不肯进食,母亲苦劝,天天做好饭端到嘴边还是无效,这是母亲心头最大的痛,不能碰及。
大舅逝后,姥姥被接到亳州,孝顺的母亲对她呵护备至,怎么疼好象都弥补不了这么多年的亏欠。后来我问过母亲,他们娘俩活得那么苦,你难道没想过把他们接过来?母亲说,舅舅一生孤傲,别说他不肯来,就是姥姥,他也早就说过只要有他在,决不会让姥姥跟着任何人。
冬天姥姥下床时歪倒,母亲照顾得更为精心,铺上电热毯让其天天坐在被窝里,一日三餐端到床前,可是不想开春以后,很少下床活动的姥姥竟然不能走路了,这一瘫竟是三年。当时尚末出嫁的我跟母亲住在一起,点滴铭记她的孝心和深情,白天一天不止三餐,甚至是五餐端到床前,姥姥没有牙,软食多餐还得合胃口。后来,老人象是孩子睡颠倒觉,白天饭后呼呼大睡,夜晚整夜不眠,每隔几分钟就会叫母亲,不是说有小便就是要替她拉直腿,有时还会要母亲披衣坐在她床头。
当时只觉得母亲辛苦,现在想想,最难能可贵的是,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母亲一个人照料卧床老人三年,从来没见她有过半点倦厌和不耐烦,从来没听母亲大声呵斥过姥姥半句,特别是今天,当父亲去逝,母亲也老,我们也需照顾她的时候,总是觉得她絮叨,糊涂,常常会忍不住截断她的絮语,性急时还会不自觉提高嗓门发些牢骚,才更觉出母亲的恭顺才是最为可贵的孝。多年以后的今天,母亲仍然把从姥姥那里“继承”过来的旧物当宝,最有代表性的是一根已经弯弯曲曲的小擀面杖,我们人人都觉得它早己没有了使用的价值,可母亲坚持说,它最好使,她用着最顺手。
今天的母亲已经老去,很多脾气品性随着岁月的流失也发生着改变,没有了以前的开明理性,不见了过往的干净利索,象平常老人一样时不时的会犯糊涂,象孩子一样固执任性,在生活了半辈子的地方会迷路,在无人陪伴的夜里会惊悸,她老了,她变了,她需要陪伴害怕孤独,可是她依然固执更加自我,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却很多时候身边离不了人,我们都上班,天天费尽脑子想给她一个幸福的晚年,可是她幸福吗?在她心里怎样才叫幸福?
问过母亲,平生的遗憾是什么,她说是没能让舅舅住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延长他的寿命,减轻他的痛苦;最大的心愿,是父亲能与她有心灵的默契,如今父亲去了,这个心愿变成了另外一个遗憾;最幸福的事,是姥姥最后三年她能一直守在身边,尽了心,尽了力,尽了孝。
原来,我们眼里最辛苦的那三年,竟是母亲最快乐的时光,是她心里最温暖的回忆,最给力的安慰。
那么我们,每天为生计百般奔忙、为名利千般烦恼、为子女万般谋划、忙得焦头烂额的我们,什么时候,能不能,有没有福气从繁尘抽身,象母亲一样静静守候老人,守望亲情,静静体会、享受那一份天伦之乐?
所以,就此而言,妈妈没有她妈妈幸福,我亦没有我妈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