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之行(上)
我们这次旅行的第二站是曲阜,下午三点钟到达,休息了一个小时之后,还有时间去游览孔府。住处也是选在景区附近,步行半个小时的路程。曲阜位于济宁市,虽然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和更加厚重的文化底蕴,相较于省会济南眼见得经济萧索了许多,景区附近鲜见高楼大厦。虽然商业街四通八达,但铺面普遍小巧简朴。
路上公交车稀少,且都是小巴,跟县城差不多。路边有些揽生意的马车和三轮,车主都是四五十岁上了年纪的老乡,满脸皱纹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和谋生的不易,我疑心拉游客并不是他们的主业,许多车主只是节假日来挣点外快贴补家用,跑一趟车也只有十块二十块钱的进项,还不知道会不会被克扣管理费,实在是辛苦活。儿子非常想尝试一下坐马车,但因为路途不远没答应他,孩子盯着枣红马的背影感伤了好一会儿。
孔府外面的巷子饭馆林立,因为天早基本都还没有掌灯,只有卖散食和零吃的摊子在张罗生意。一路走一路想着前两天在群里和唐老师互动,说起孔子诛少正卯的故事,我认为那不是史实,少正卯和孔子在当时同属于贵族阶层,孔子没有泉力仅仅因为看不惯一个人的言行就将其诛杀。而唐老师则坚持在《荀子》和《史记》中都有记载。但我依然觉得记载未必可靠,历史上造假内容太多,何况是两千多年前。
正思考着,差点撞到一条水泥台阶,台阶贯穿了整条马路,为啥在路中间要修这么个障碍?儿子和老公都不解其意。我突然想起下马碑的传说,据说在古代,孔庙或者各地的文庙外面都有一块下马碑,为表示对圣人的尊崇,所有骑马坐轿的过路者都要在门前下马步行。我给儿子讲了蒲松龄老前辈“下马碑前不下驴”的幽默故事,也算是对于尊卑等级思想的反讽了。
穿过这条饮食街,拐过去沿途都是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摊位,有文玩字画、木器图章、扇子头饰…公然在孔府前叫卖,这倒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奇观。尤其醒目的是那一把把戒尺。孔子当年杏坛讲学,向来以德以理服人,说得最严重的话也不过是“孺子不可教”,他大约做梦也不曾想到后世要靠戒尺来维持课堂秩序。
由于限流和安检的缘故,孔府门前还不至于摩肩接踵。最先映入眼帘的当然还是两只把门的石狮子,进得门去,院子里好几棵参天大树,有松树,有槐树,枝叶葳蕤,都有七八百年的树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圣人府邸种树象征着文脉的延续。
我学生时代对道家和禅宗比较神往,觉得儒家太狭隘,兼之《论语》中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的记述,所以对孔子存有偏见,固执地认同那种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禁锢了思想,钳制了文化的观点。但人到中年突然觉得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孔子,孔子思想中也有很多可贵的东西,比如“仁者爱人”、“知耻而后勇”、“己之不欲,勿施于人”……孔子的认知远远超越了他的同代人,尤其是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主义精神,一直激励着后辈学人在逆境中前行。我们今天能质疑儒家的不足之处也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接触了经过漫长岁月积淀和筛选的各种资讯。
孔子的学说固然有欠缺,但2500年前有记载的名人也只有佛陀一人主张过众生平。同时代的其他哲学家都没有提出平等理念的原因私下猜测是因为教育没有普及,在制约权力,唯才是举方面没办法达成社会性共识。孔子努力践行“有教无类”,提出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不能因为贫富、贵贱、善恶、贤愚等原因把一些人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在东方开启了平民教育的先河。
至于纲常伦理、克己复礼等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是为了约束诸侯、贵族阶层,后来把它变成套在民众脖子上的枷锁是历代桶治者的私心所致,把它强加给孔子有失客观公正。
今天游赏的孔府,是自西汉以来历朝历代不断扩建修缮的结果,所以格局非常气派。前面是衍圣公办公的场所,中间为内宅,后面是花园。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处处吃闭门羹,自嘲如“丧家之犬”,却没有想到给子孙后代留下诺大的吃老本的基业。
与气派的院落和房舍相比,孔府内宅倒没展出像故宫里那样的奇珍异宝,有几个展厅都是卖书的,有大部头的线装书,也有精美的画册。或许要刻意突出孔府的文化氛围,以示这里是文宗所在,没有奢侈的享受,只有德行传家,绝学继世,最珍贵的东西乃是无形的思想与智慧。
时间有限,又没请导游,我们游孔府也只是走马观花,对院落里那些雕梁画栋、气宇轩扬的建筑大多叫不上名字来。我儿子非常喜欢一堵绘有麒麟图案的画壁,还想买孔府的点心和画扇。我则对院子里玲珑的假山盆景大感兴趣,研究了好一会儿。后来又在一处偏房里见到很多对联字画,有孔氏后人在里间泼墨挥毫,多宝阁里还有青田石雕镂的图章,如美玉一般润泽。
不知不觉逛到后花园,本就薄阴的天气暗下来,仿佛有要下雨的迹象。花园里种了很多柑橘和柚子,都栽培在大瓮里,不知道有什么讲头。出门时无意中瞥见墙上爬了满架毛茸茸的青葫芦,十分可爱,突然想到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格言,心中涌起万般感慨。
游完孔府,肚子饿得咕咕叫,在一处悬挂着“孔府家宴”匾额的饭店用晚餐,主菜是豆腐、肉沫卷饼和地锅鸡。豆腐有一股烟熏味儿,老公疑心是不是烧糊锅了,服务大姐送茶的时候解释说烟熏味儿正是这道菜的特色。地锅鸡除了有点辣,味道绝佳,份量也足。儿子嚼着馅饼念念不忘孔府的文创雪糕。我告诉他孔子生活的时代,不仅没有雪糕,连煎饼都吃不上,当时还没有成熟的磨面技术,只能喝小米粥,吃秋葵和腌菜。
儿子十分惊讶,问我孔子吃不吃豆腐?我只得去查手机,查到豆腐是汉代宰相刘安发明的,合着孔府家宴里的菜品,孔子当年居然一样也尝不到!古代历史上饮食文化最繁荣的时期当属宋代,有《东京梦华录》作证,因为这几天频繁地想到雪糕,我顺便也查了查国人最早接触冷饮的记录,居然也是宋朝。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还写了一首咏冰淇淋的小诗: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