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者的垄断梦(原创)
人生不易,美食不可负。
附近新开一家馆子,我去体验。
落座,服务员奉上一份菜单,同时告知扫码点餐很方便,如果不习惯,人工点餐也没问题。
这很礼貌,也很周到,给了我两个选择。
我看完纸质菜单,开始扫码。
打开的是餐馆自家的微信小程序,下单,提交。
菜端上来,味道很好。
点餐:简单小程序,我很喜欢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习惯了小程序点餐。可以慢慢看慢慢选,不用让服务员在一旁等着。自己随时可以加菜,避免了少下单、下错单的情况。
减少信息传递中出错的环节,这不就是技术应该发挥的作用么?
吃完走人,只要我不主动打开,它就不会再出现。
如果是公众号,我会取关,下次来再扫码关注。
用的时候不用下载安装App,不用提交一大堆信息注册。用完一拍两散,不粘人。
小程序的好:大道至简。
2020年微信、支付宝等平台上的小程序数量已经超过了600万,而苹果的App Store中国区里的App数量还不到140万个。
商家为什么喜欢小程序?也是因为简单。
到目前为止,无论是扫码还是关键词搜索,小程序的使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的主动行为。
打开就是为了交易,没有无效流量,根本不用费劲再去转化。
微信很少干预(认真脸:以后也不要),这就是新电商模式:非中心化的电商平台。
与之相对应的是以亚马逊、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为代表的中心化电商平台:平台决定出现在消费者面前的商品展示,平台控制商家能够获得的流量。
新的电商也是卖东西,消费者手里的钱就这么多,新模式和旧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关系。
但是,然而:
据说,两大平台要联手结盟,共享用户?
上一次听说这事儿是好几月前:
多次出现的消息,让人不得不仔细想想假如是真的,会有什么后果。
平台:促成交易还是控制交易
平台最基本的功能,也是最重要的功能,是把交易双方弄到一起,节省大家相互寻找的成本。
敲下黑板:如果这个功能没了,平台也就没用了。
传统的电商平台依靠广告、补贴等方式砸钱渡过发展初期难关,把消费者和商家吸引在一起,实现了这一功能。
后来微信发现自己的12亿用户虽说是为了社交而来,可除了社交也可以干别的嘛。社交的人和买东西的人,是同一个人。
微信给商家架了小程序这道桥梁,能够触及对自己的产品有明确需求的消费者。
12亿用户聚在一起的平台当然能够节省交易双方相互寻找的成本,于是就很成功咯。
小程序不是“推广”,而是消费者自己去“打开”,这就是中心化电商和非中心化电商的关键区别。
在传统电商平台那里还有个老问题:佣金有点贵。
电商平台的收入来源大致分为三类:(1)和消费者相关的广告、会员费收入;(2)和商家数量相关的入驻费等固定收入;(3)和交易量相关的佣金收入。后两类都是商家的经营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商品价格里。
如果平台收取的费用太高,商家就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平台节省下来的信息搜寻成本,都被佣金抵消了。
这还没完,线上交易还有自身无法克服的天然缺陷,当我们的上网方式从桌面端改成移动端时,这个缺陷十分突出:信息展示的空间极其有限。
来,打开你的购物App,随便搜个什么东西,看看一屏能显示几个结果,再想想平时买东西时能看几个结果?
要是你能划10个屏幕,已经不是一般人了,绝大部分消费者只会看5、6个屏。
亚马逊说他那里的消费者有70%多在下单前只看前两页,那还是桌面端。
电商平台中的流量高度集中于前几页的展示列表,这源自我们的信息浏览习惯,无法更改。
因此平台中的信息展示方式就极为重要,只有排在前面的商品才可能被消费者看到,才可能被购买,要是被排在后面,那只能酒好巷深无人知,暗自垂泪。
那平台按什么来排序呢?
平台会告诉你:默认排序(又名综合排序、推荐排序、智能排序)的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算法,包含好几十个变量,其中还有消费者的个人信息。
而平台不会主动说的是,这好几十个变量中一定有一个是“竞价排名”:花钱,花比别人多的钱,就能排在别人前面。
还记得平台的基本功能不:节省大家相互寻找的成本。
可如果不花钱消费者就找不到商品,这就不对头了。
在信息展示屏幕化的线上市场中,平台控制了流量。商家发现除了要和对手进行价格、质量、性能等方面的竞争外,现在还要争流量。
心好累。
创新:市场的问题市场办
如果到了必须花钱买流量才有销量的地步,商家深夜会对着镜子发问:
我是谁?
来干啥?
平台到底是节省成本,还是增加成本的?
互联网的技术加上平台的商业模式,明明可以大幅降低双方交易的成本,现在却跟线下交易差不多。
换言之,源自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红利,最后似乎都被平台拿走了。
这个局面似乎很不妥,可是平台的收费高低毕竟是个市场行为,外人也不好硬干涉。
怎么办?
当年淘宝能成功,是因为能打破线下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它降低了交易成本;
当年微信能成功,是因为短信一条一毛钱的高价格,它降低了交流成本。
市场的问题市场办!
凡是能够降低成本的地方,就一定是创新发生、新人进入的市场机会。
“降低成本”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价值创造活动,就是充满利润诱惑的潜在市场,一定会有人去尝试。
这不,当我们感觉传统电商平台的费用过高,已经用不起的时候,基于小程序、短视频、直播等的非中心化电商模式来了。
微信和淘宝,一个新平台,一个老平台,现在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
可是,争着争着,就在一起,成一家人了?
联手:到时哭声最大的是小商家
如果微信和淘宝两个竞争对手联手,商家恐怕得哭出声。
现在的小程序为什么对商家有吸引力?费用低、无需买流量。
目前微信对小程序上完成的交易只收取0.6%的支付手续费(央妈指导价,所有平台都一样),除此之外零佣金,而传统电商平台目前收取的佣金水平大约是30%。
小程序需要有明确需求的消费者主动打开,不受微信的控制,也就不需要商家花钱买流量。
如果两家确定联手,那必然是合作,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
淘宝最看重的应该是微信中的流量,花钱从外部买流量已经是淘宝的日常,每年花在抖音上的流量费用应该有大几十亿了。
由此推断,两大平台联手后,淘宝继续花钱从微信买流量,会是最大的可能。
但是,基于小程序的非中心化电商模式就被搅乱了。
联手后的两大平台会允许商家自己的小程序店继续存在吗?
商家自己的小程序店微信不收佣金,那开在淘宝小程序里的门店佣金多少呢?淘宝在微信里收佣金?
想想就迷惑。
还有啊,既然都是小程序,那消费者在商家自己的店里买是最直接的,有什么必要再进到淘宝的小程序里绕个弯呢?
假如也开始控制流量,那微信的非中心化电商模式就不存在了,一定会蜕变成传统的中心化电商模式,费用照旧,一切照旧。
只不过换了一个App。
这不是创新,这是倒退。
无论在哪个平台,小商家的数量都是绝大多数。他们自身规模小、交易量小,但增加了平台上的产品种类,对于消费者而言,特别是已经不愁温饱的消费者,商品多样性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价格高低。
“万能淘宝”四个字是消费者发自内心的真实称赞。
小商家承担30%的佣金很困难,也花不起买流量的钱,最终的结果只能有两个:要么退出,要么只有有销量没利润。
技术和模式的创新带来的应该是经营成本的降低,小商家活得越来越轻松才对。
还有啊,武功最强的两大门派要是联手了,那其他小派怎么办?还有活路吗?
被灭掉,还是被收编,这会是一个艰难的选择。
大家都看着腾讯,他捋捋胡子说:
“微信是完全开放的,优先事项是帮助中小商家,但对其他平台开放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需要慎重。”
嗯,这个表态不错。
其实微信现在也不是对淘宝完全封闭,火星文“淘口令”一直可以在微信里传播,打开就是淘宝的商品链接。
社交和电商,一开始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当,可互联网平台的特性决定了平台很可以跨界经营,特别是当平台规模大了之后。
新开的这家粤菜馆旁边是一家鲁菜馆,前者可以卖九转大肠,后者也可以卖叉烧肠粉,没问题啊。
但如果非要进到别人店里卖自己家的菜,这就不好了吧?
两大平台要是真联手了,这事不好,特别不好。
竞争者的垄断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