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近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对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土地托管”经营模式给出了定义:土地托管属于农业生产性服务,国家将给予大力支持!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背景下,许多农民觉得种地挣不了几个钱,想进城务工,但是却又不想丢掉自家的土地,土地托管的经营形式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和土地流转只能收租金的方式不同,农民将土地托管之后能更好地获取土地生产中的收益,渴望“离乡不丢地、不种有收益”的农民们有福了。
那么土地托管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模式?农民在其中分别要支付什么又能得到什么呢?
土地托管一般可以分为两种模式:
一、全程托管。农民付给托管方一定的托管费用,之后粮食从耕种管理到收获这些过程就都给你包了。
二、半托管。农民提供生产过程中的种子、化肥、农药、水电等全部农资投入,然后将某个或是全部时段的劳务活动(翻地、浇地、除草施肥、收获等)全部交给托管方,托管方按劳务项目获得报酬。
和土地流转相比,土地托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利弊?
土地流转:
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之后,和土地的联系就不大了,可以离村进城务工,领取土地租金,钱不是很多,但是没有风险。
农业生产托管(土地托管):
国家支持土地托管,就是为了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情,让真正懂农技的人才来种地,降低种地成本。土地托管连成片了,规模化种植后,就可以引进大型农机,采用先进农作技术、新品种,实现标准化、专业化、大规模生产,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继而实现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收。
“你外出挣钱,我代你种田”。农民托管后就可以干其他事儿去了,但是世上本就没有一本万利的买卖,农产品价格波动,农民也要承担相应的市场风险。
农业生产托管帮助农民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未来的托管肯定是奔着“保姆式”的提供劳务、农资供应、技术指导、农机等综合服务去的,有效整合土地,利用资源。
最后,套用央媒《人民日报》的一句话:土地托管有生命力,姓农、为农、务农,必能在田间扎根。
(农业部长韩长赋:“我们现在发展适度的规模经营,不仅仅是土地流转一种模式。还有一种很普遍的方式,而且我认为是很有前景的方式,就是土地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