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描述我们看到的世界,我们是看到我们描述的世界。
——约瑟夫贾沃斯基
1.
在一次育儿讲座上,有一位家长向老师提问:“我的小孩今年17岁了,很不自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从少体弱多病,孩子埋怨父母为什么把自己培养成这样。"
老师当时的回答,我已经记不太清,只是依稀记得,问了孩子是否是由爷爷奶奶带大,是否从少长辈包办比较多。孩子17岁了,问题确实有些棘手。
我在想,从这位家长提问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在提问中这位家长已经给孩子贴上了几个负面标签:不自信、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体弱多病。这几个标签一定不是这位家长在讲座过程中想到的,一定是在日常生活中也是这么认为的。
认识觉得行动,认为孩子体弱,一定会对孩子过度保护,劳动怕累着,运动怕伤着。这样一来,孩子得不到充分的锻炼机会,体质肯定好不起来,这样就更加坚定了家长眼中孩子体弱的信念。
我们一些家长看孩子某件事情没做好,怨言指责常常脱口而出:”你看你,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看你能做什么?“ 这种话说多了,一定打击孩子的自信心,打击孩子学习成长的积极性,最后导致孩子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就成了真正的问题小孩。
2.
我想这个孩子迫切需要的是自信心的建立,自我效能感的提升。首先,需要家长转变视角,去尝试发现孩子的优势,有意去创造孩子优势发挥的机会,在基于优势的基础上,让孩子慢慢建立起自信心。孩子在一个点上有了自信之后,转而将这种信心发展到其他领域,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好起来。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被听到、被看到、被欣赏。家长对孩子表现好的地方要多鼓励表扬,你对被人基于优势的反馈越多,你对优势就越敏感。赞美别人的闪光瞬间,多多益善。鼓励表扬的时候,最好是基于优势,大家可尝试用这个BSIA(Behavior行为、Strength优势、Impact影响、Apptrciation感谢)模型。
例子:看到你画画时全神贯注的样子,体现了你专注的优势,启发了我以后在你专注做事情的时候,尽量不要打扰你,谢谢你启发了我。
3.
大家都知道爱迪生是发明大王,却可能不知道他曾经也是别人眼中的问题少年。他从小对各种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喜欢摆弄制作各种小玩意,爱问问题,被老师认为是顽皮捣蛋的典型。
一次,老师把爱迪生的妈妈叫到学校说: “我们真教不好你这样的儿子。他脑子太笨了,成绩差得一塌糊涂,总是爱问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 爱迪生的妈妈听了,对老师的看法不以为然,认为爱问问题是因为孩子爱思考,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妈妈不认为儿子的智商有什么问题,于是,对老师说: “既然这样,我就把我儿子带回家吧,我自己来教他。”
从此,爱迪生的母亲就当起儿子的家庭教师,并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及好奇心的探索努力创造条件。爱迪生后来感慨地说:“没有我的母亲也就不会有我的任何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