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好好享受了一个感恩节假期,除了赶着“黑五”网上扫货外,知乎上的几大热点吸引了我——“为什么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如果你的努力最后没能成功,这一切的付出还有意义么?”,“什么时候你觉得家长对抑郁症的理解很少?”,“如何看待马薇薇患有严重的抑郁症?”等等。
我脑中不由联想起了前几日的两份报道,一则是通过马薇薇抑郁症,以小见大引申到娱乐圈得此病的人越来越多,娱乐圈压力大等等,二则是一项大学生心里调查显示总数34.7%的大学生曾经受过抑郁症的困扰,以此反映出现在年轻一代的焦虑感显著增加,抑郁症和自杀倾向呈现指数级增长。
实话说,在我求学及工作生涯的不同阶段,也曾遭遇过焦虑、迷茫、怀疑人生,以及在达到自己设立的一个目标后因为没有了下一个目标而突然体会到的生活空虚感。
网友们把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基本归结于以下两点:
1)生活压力大,特别是在大城市,本来工作节奏就快,每月赚来的工资除去房租外,剩下的只够生活费,买房只能靠“拼爹”,即便如此,还清房贷,似乎也要靠一辈子工作到老。
2) 社会越来越浮躁,对于年轻的一代混的好不好的定义都在于她/他是否成功上,并且成功的衡量仅仅停留在物质层面(薪资,有房有车,工作单位和职位高低等等),对于精神层面的发展毫无关注。
稍加思考,就能发现以上的原因全都关注在外在因素,1)强调的是生活所迫,是客观环境,2)说的是别人对你的看法和评判,还是和你自身无关。但是他们都忽略了内因的作用——即主观能动性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我不禁思考:那些同样处在1)和 2)两种条件下生活,却能积极乐观地过好每一天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今天我读到了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茅塞顿开。全书所提倡的“意义疗法——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让我醒悟出为什么当我在做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的时候,越忙碌越觉得充实完整,当我空闲发呆,看电视打发时间的时候反而会觉得前途一片渺茫。因为,生活并非弗洛伊德所宣扬的“祈求快乐”,也并非阿德勒所教导的“争权夺利”,我们活着是为了寻找生命的意义,拥有一种艰巨的使命感。而每个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是由自己来定义的。一个刚生完孩子的妈妈,可能觉得人生的意义是抚养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一名医生,也许觉得生命的意义是救死扶伤。
把生命的意义阶段化,就是一个个小目标。很多人之所以觉得缺乏目标,感到生活空虚,是因为没有明白和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
20世纪的维克多是一名德国的精神病医生,在纳粹时期,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她的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在漫长的集中营生活中,他看着身边的同胞一个个倒下。。。。。。但是,杀死他们的不是毒气,而是他们丧失对未来的渴望和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他们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义,任何目标,因此觉得活着无谓的人是可怜的,这样的人很快就死掉了。
因此,当我们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时,不妨思考一下,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是因为面对苦难,面对我们难以改变的处境么,还是因为世人的看法(比如娱乐圈的明星,不得不接受大众的评头论足和键盘侠们的吐沫星子)?但那些都是客观环境,如果难以改变,让我们思考,除了继续抑郁下去,我们能做什么?我们给自己人生的定义是什么,我们一直以来渴望的梦想是什么?你的一生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是怎样的?
当我想到创业是我最终的梦想,生活中经历的不愉快,工作上的高压和紧张都是在历练我,让我提高自己的效率,忍耐力和情商的时候,我就能重新平复自己的心情,静下心来去处理一桩桩倒霉事,和煎熬过那些折磨人的困难。
系统来说,全书讲述了找寻生命的意义,共有三个途径:
- 创造或从事某种工作 —— 做有意义的事,也就是俗话说的“有事做”。但是这个事,应该是你一直以来热爱,投身之中能够忘我,且创造出价值的事。
比如我,对于并购咨询这份工作,最享受的不是数据分析或者报告总结,而是和高层管理沟通谈判的,以及在2-3周内迅速掌握一家科技公司运作模式的成就感,这两点让我对每个项目抱有热情,并渴望能在公司迅速成长,拥有更多这样的机遇。
- 经历某种事情或者面对某个人(不仅能从工作中也能从爱中找到意义) —— 关爱他人,即“有人爱”。
在我支教做志愿者的时候,看着孩子认真跟唱我教的歌曲,一笔一笔画我黑板上的例图,面对着他们发光渴求知识的眼睛,和脸上浮现的笑容,我总能无比满足。因为觉得被需要,觉得自己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哪怕只是一点点,也会觉得自己的努力让别人的生命有了意义,所以自己也活的有意义了。
马薇薇谈抑郁症时表示非常感谢黄执中和颜如晶的陪伴,她觉得人与人之间最深的感情是由泪水建立的。所以,她不会忘记那些在意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人的陪伴,她可能也很难拥有承受病症煎熬的隐忍。
- 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即使是处于绝境的无助受害人,面对无法改变的厄运,仍能自我超越,并以此改变自己,把个人悲剧转化为胜利。我们无法控制生命中会出现逆境,但是可以控制面对苦难时自己的情绪与行动,通过自身对苦难的反应赋予苦难以意义。
维克多因为集中营的经历,研究出了意义疗法,并总结成书,被世人所赞颂;保尔柯察金面对着失明的痛苦,百折不挠,靠着惊人的毅力写出了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很多体会,没有经受过困难和负面情绪的人是难以得到的,就像很多人吐槽抑郁症不受父母的理解,是因为父母没有经历过这些病症带来的苦痛,那么既然你在经历,为什么不能让这份困难变得有价值起来呢?如果抑郁者能意识到某种意义的存在,就也会克制住终止自己生命的冲动。对于意义的认识,就是要意识到在给定情境下能够做些什么。
面对负面情绪,无意义和空虚:我们需要的,不是内心的稳定,不是随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是精神动力,也就是存在的动力处于一个紧张的极化区(其中一极代表有待完成的意义,另一极代表意义所期待的主题);我们需要的,不是没有紧张的状态,而是为追求某个自由选择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和奋斗;我们需要的,不是不问代价地消除紧张,而是某个有待他去完成的潜在意义的召唤。我们要提醒自己,为什么要活下去,一个个小目标就足以增强我们战胜疾病,战胜苦难和逆境的内在力量。
我有时候觉得,之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群体会出现抑郁和焦虑的征兆,其实也是教育的缺失。我们的教育更多时候专注在普及知识,提高成绩,却忽视了在不断变快的生活节奏和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下,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对人性,对人生意义的探索。
此外,关于负面情绪的导火索之一——(不)成功,实话说我也常常急于求成功,付出很多还没能成功我就会怀疑自己的目标是否不切合实际,或者是不是能力太差,根本无法达到。维克多提醒我们,“不要只想着成功,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事业而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维克多曾想匿名出版他的这本书,也觉得这本书不会有什么关注,只是想被需要的人看到。结果恰恰是这本原打算匿名的书出乎意料地给他带来了极大的成功,远超出了他的其他著作,让他成为了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说,“通过相当长时间的积累把努力变现为成果,在长期的不关注后,成功将降临于你”。
这句话不无道理,特别是当我走出校园,步入社会后,我意识到成功不是简单的像你在学校考个第一名,或者某某比赛拿个奖项,创建个什么社团这么容易了,在公司里奋斗到高层需要多年的踏实积累,知识上的人脉上的;创业成立公司容易,解决现金流说服顾客购买你的产品并应对市场竞争者等等,都是一个个需要克服的关卡,决定了这个公司是昙花一现,还是持久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品牌。成功是一个长期不断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不该有太多目的性,是在从事最热爱事情,朝梦想进发过程中的副产品。
负面情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忘记了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责任。生命在任何条件下都有意义,即便是在最为恶劣的情形下。
“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 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