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孩子,成为了一个家庭永无止境的话题,围绕着孩子的成长、情绪、性格、习惯、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乐此不疲,津津乐道。不善言辞的人变得绘声绘色,木讷寡言的人变得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的人变得夸夸其谈。每个家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育儿经”,每个家庭成员都在为营造美好家庭氛围,建设和乐家庭而不懈努力。
我也是这样的妈妈,一手执笔,一心向爱,用饱含的深情、丰沛的情思,流淌爱的文字。
而孩子的变化有时是无章可循又奇趣无比。比如:
“宝贝,咱们家里,你最爱谁?”
“最爱妈妈。”小妮子回答得毫不犹豫。(被我练出来了)
“其次呢?”
“最爱爸爸”。回答得很有逻辑。
“第三呢?”
“最爱姥姥”。回答得入情入理。
“第四呢?”
“最不爱姥爷。”
得到这个答案并不奇怪,因为姥爷与蕊宝相处的时候,不是在斗嘴,就是站在一个“红脸”的位置上。在蕊宝心里,除了非常大方地让她看电视和任由她大肆朵颐地吃肉,姥爷的“角色”变得暖心之外,其余时刻都是“冷冰冰”的狠角色。
“姥爷对你不好吗?为什么你不喜欢姥爷呢?”我打算刨根问底,欲看小妮子如何自圆其说。
“因为我不喜欢他,所以他不喜欢我”。小妮子掷地有声地回答。
和往常的不同的是,这次的回答带有蕊宝的逻辑性思维,她非常清晰明确地表示了她的立场。出乎意料回答的背后,是小妮子早已在内心刻画好每个人的功能,虽然说“功能”这个词有些功利性,但是每个人在她心中给予了不同的角色定位,根据她自身的情感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她会根据当下的需要来针对性的面对家庭的每个成员,并且根据每个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气质、心情、状态,去找寻最适合她的那一位。
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小家伙与父母博弈之间寻找可以同盟的对象,比如小朋友在犯错时,一方对她采取严厉呵斥的态度,另一方如果态度较为温和,那么小孩子会直接向你投去求助的目光,乞求你的“情感支援”。简而言之,孩子是最会察言观色,从夫妻两人之间谋求情感支持,并快速找到自己的“同盟”,获得帮助或是解脱困境。
我们开始感慨现在的孩子真是优生优育,越来越聪明。面对“你是爱妈妈还是爱爸爸”这样亘古不变的难题时,已经有了也应对措施。我的一位同事,说起他儿子的趣事时捧腹大笑:我们在问这个问题时,我家儿子既不得罪爸爸也不得罪妈妈,而是说我最爱哥哥。在他心里每个人都爱。
这样的表现和蕊宝如出一辙。说起自家孩子点点滴滴的成长记事,每个父母都如数家珍,回忆往事的样子都盈满了甜蜜,嘴角扬起的微笑仿若往日重现一般。每当和同龄父母在畅聊孩子的成长点滴时,每个大人的表情神采飞扬,口若悬河,眼眸明亮,我仿佛看到一个个家庭用尽全力,只为托起了生命的太阳,照亮未来的道路。
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正确地引导,适时地提点,持续地陪伴,给予参考性意见。在孩子怯懦时,不光是告诉她要勇敢,而是要给予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带蕊宝在逛商场,小朋友看上了陈列在展示柜里的一个蓝色的气球,非常心怡。但是小家伙比较胆怯,在那家商店里徘徊踌躇许久,仍旧不敢询问。几次过后,小家伙向姥姥投掷乞求的眼神,姥姥接到小宝贝的求助信息后,并没有给予直接帮助,而是给孩子支招,告诉孩子应该如何和商店里的阿姨沟通,如何用于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在愿望实现后应该如何表达感谢。
在领会了姥姥的思想意图和表达方式后,小家伙鼓足了勇气,挺起了胸膛,径直走进商店,娇羞地细语了一声阿姨。商店的女服务员笑眯眯地看着蕊宝,挽着她的手臂,悉心倾听小朋友讲话。此时,小家伙却鸣音收兵,指着不远处的一个蓝色的气球,满含着期待的凝望着女服务员的眼睛。女服务员马上会意,拿起一个蓝色的气球,笑盈盈地递给小朋友。
小家伙拿着气球,兴高采烈地挥舞着胜利的手臂,一股脑扑进姥姥的怀里 。“你忘记了什么?”姥姥善意地提醒。小朋友马上意识到自己忘记了什么,扭过头对女服务员,带着欢快的语调说了声:谢谢阿姨,再见。
小家伙第一次鼓起勇气和女服务员沟通,勇于说出自己的心声,让我非常欣慰,非常开心。她勇敢的迈出了第一步。
每每,我们说起孩子,总是标榜自己是孩子的指导者、引路人、陪伴者,殊不知,在这条短暂同行的路途中,孩子的灵思如同天空那点子星的光亮,让我们穿破世间的层层迷雾,看见黎明的曙光。
即便幼小,也有自己的情思;
即便稚嫩,也有独立的人格。
我抱起蕊宝,亲昵地埋入她的颈间、脸颊,细嗅那隐隐的乳香。她抬起灵动的双眼,娇俏地笑着,摩挲着我的睡衣,突然叫道:妈妈,我怎么摸不到你衣服上的扣子?
我埋头一看,哈哈大笑,可不是穿反衣服了么。
同时才惊觉,大人往往不屑一顾的地方,是孩子着眼的精细处。她敏锐的觉察,细微的洞见,每一次的体察,都带给成人觉醒。
是啊,陪伴的道路,其实是父母子女之间的相互汲取、借鉴、敦促、激励。成人往往走在道路的前边,他们用一次次人生的阅历、经验、教训凝结成人生智慧,告诫、规劝、教育着子女,并告知这是他们血和泪的人生故事;孩子不疾不徐地走在道路的后边,他们是新时代产物,集合了父母遗传、社会环境和独立思想,他们一次次的颠覆传统,颠覆想象,创造出许多生的快乐、鲜的活力。
面对小小的可人儿,我不止一次地叩问内心的自己,一方面我不愿意让她当成我们的复制品,另一方面又在尽力找寻那一脉相承的“基因”。
在孩子的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光明的指引:不念过往,不惧未来的知足。即在当下,凝神聚力地聚焦在生命中的这一点,倾注。
过去心不可得,因为已经过去;未来心不可得,因为寄放在乌何有之乡;现在,即便满是用泥泞铺就的道路,却是真实的感受、生命的磨练,就像孩子一次次的摔倒,一次次的爬起,在跌倒和爬起中寻找平衡、探寻摸索成长的路径,这是一种生命的必然。
回到小孩子的心境,就是一种禅意,一种快乐无忧,一种自我觉醒,一种生命体察,一种自我修行。
这条相互陪伴的道路上,除了爱,还有敦促砥砺的鼓励、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刻骨铭心的回忆,到孩子长大成人的那一天,我们终于可以说,孩子,不是我们陪你走了一段人生的必经之路,你也让我们脱胎换骨,涅槃重生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