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自己不开店,就不再对逛咖啡馆感兴趣了,去也只去朋友的店里。
把自己关了好长一段时间,虽然也常出门,但似乎对外面的世界已经不再关心了,去咖啡馆只是为了去找熟识的人坐坐。外面的世界怎么样已经与我无关了。原来我从心底已经把自己与外界隔绝了,却从不自知。
今天路过和祥西,突然想去一家不熟悉的咖啡馆坐坐,路过朋友上班的咖啡馆,习惯性张望一下认识的人在不在吧台,惊喜地发现另外一个朋友也在那上班。应该是刚过去没几天的。进去寒暄几句,如果是为了喝杯咖啡我肯定会在这里喝的,一切都熟悉,给熟人捧个场是理所当然的,况且她们的咖啡豆和咖啡师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只是今天已经定好目的地了,原先我也不是定下目标就要达成的人,今天不知怎的,不顾朋友邀约,非到那家不熟悉的咖啡馆不可。
这店去过几次,之前只有一半大,后来把隔壁也租下扩大了规模,生意看起来不错。第一次去就对这个店挺有好感,后来果然经营得不错。
进店之后我突然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去那里了,推开门一阵温暖的感觉袭来,简单的沙发让人感觉像回到家一般闲适,不奢华,也不工业,就是舒服。美式简装,温暖的灯光,跟谁也不像,自成一派,不高贵也不低俗,不潮流也不冷淡。店里人很多,有些嘈杂,但距离刚刚好,不愿意听的听不清楚,跟朋友在一起聊天也无需太拘束。一个人,一群人都能有自己的空间。
通常我不在一般店里点单品的,贵是一回事,品质可能连一般都达不到。可一进门,没头没脑就是想点单品。
四只豆子,老板很懂市场需求,要我我也会卖这几种,因为每一张种都代表一大类的特色,无需过多选择,这样刚好够了。
选了一只最便宜的云南豆,只是在这家店里最便宜,其实最便宜的价格都比前面朋友那里贵了三分之一。
从前云南豆我是看不上的,今天看到菜单写云南日晒豆,居然感兴趣了。其实是看了其他几只豆子都没兴趣,于是点了它。
点单的服务生善意提醒我这只咖啡豆有一些日晒的酸味。虽然我知道他想表达什么,因为许多人确实对日晒豆的味道有些不习惯,但这听起来似乎在说这豆子不太好。从前我可能也会这样“善意”提醒,但有时候这样的“善意”会让人觉得是批判。不单是批判豆子,感觉点它的人也会被认为没水平。我不想多说什么,就只说了知道就买单了。
本来也不是真的想要喝咖啡,不然在前一家喝就好了。莫名其妙非得到不熟的店里点单品,我想做什么呢?
咖啡上来后,还挺满意,一开始香气饱满,虽然散得很快,也有点微涩,是很普通的豆子,但感觉就是跟这个店一样。说不上多有特色,但让人舒服。不算好,但比预期的高就算很好了。
我想,这就是这家店为什么生意好的原因吧。没有哪里出众,但能给人超过预期的感受。刚好抓住了大多数人的需求点。心里想着:这老板很懂得满足客人的需求,怪不得生意好。如果是我我做得到吗?有个声音立马驳斥 :不要!我开店不就是为了自己喜欢吗?满足别人太累了!我不就是不愿意赚这样的钱吗?坐了一会,好像想明白别人是为什么盈利后突然就觉得够了,可以离开了。反正这样的钱我赚不来。
离开之后又去朋友店里寒暄,一进门就袭来一股冷意,灯光是冷的,墙壁是深灰的,凳子也是冷冰冰的。心里忍不住腹诽也不想办法弄得温暖些。怪不得生意不太好。
这里很有设计感,店位置好,咖啡好,价格好,咖啡师也好,为什么生意跟人家差那么多呢?就是老板不懂得迎合大众啊!做生意必须要满足别人的需求啊!不然怎么赚钱!
整个店逛了一圈,站在台阶的最高处俯瞰吧台,突然有了另外一个感觉。这里感觉其实也挺好。有一种冷,但就是有人喜欢这样的冷啊!为什么非要跟别人一样呢?
难道前一家店的老板只是因为想要被人喜欢才开店的吗?
也许恰好他喜欢的跟大多数人喜欢的一致而已。成功只是因为他做了自己想要做的。
朋友店的老板也是做了自己想要做的,只是他喜欢的跟大多数人不同罢了。
但无论如何,他们都在做自己。被喜欢不是因为想要迎合,只是刚好感受一致。不被大众接受也不是他不好,只是他的感受和大多数人不同。
原来,做好一件事,跟能否被大众接受其实不相关。不被接受也不代表不好。
无论做什么只要坚持做自己就够了,自然有人是喜欢的。就怕为了别人改变了初衷,不情不愿心生怨怼,到头来什么也没做好,还义愤填膺地问苍天:我都这么委屈求全了,为什么还是失败?
许多人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