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真正的知识才是奢侈品,为什么听过这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作者告诉我们,这是因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动,这些不能通往行动的道理实际上只能称作“信息”,而那些能够改变我们行为方式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知识。
这其中,又有一部分知识,能够构建我们的底层思维、突破心智边界、更深刻地改变我们的行为。这样的知识是极少数的,作者把它叫做“临界知识”。“临界知识”,是一个人可以脱颖而出的关键。
那么,什么样的知识才算是临界知识呢?作者认为,人们在解决形形色色的问题过程当中,一旦熟练地掌握了一些重要而基本的规律,就能够让人们在面对全新的问题时游刃有余、四两拨千斤,从而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因此,简单来说,临界知识,就是指日常生活当中,那些我们经过深度思考后发现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或定律。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没关系,我们以本书的作者成甲为例,成甲的主业是景区设计咨询,副业是新媒体节目《成甲说书》的主讲人、个人知识管理培训师,被称为“中国最会学习的人”。
怎样才能像本书的作者成甲一样,在多个领域之间自由切换,成为真正的“斜杠青年”?这就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教你拥有跨界的能力。
什么是跨界?跨界是一种多角度观察、多角度学习的能力。在海量信息即时获取的时代,改变命运的不再是知识的数量,而是认知的深度。知识管理的核心,实际上是通过管理知识进而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最终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那么,怎样管理知识,才能够高效地学习,逐渐走向深度认知呢?
第一,拒绝盲目学习,把有限的时间花在重要的知识上。许多人常常进入了一个学习的误区:我们总以为知识积累得越多,我们就越能够实现深度思考,我们买来经典著作、报名参加培训、参加行业沙龙、学习在线课程,看起来掌握了越来越广博的知识,但实际上,每遇到一个新问题我们都需要学习新的技能去解决,也就是说我们并没有掌握解决问题的共通办法。本质上,深度思考与知识量的多少并没有太大关系,而是与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有关。
第二,拒绝快餐式学习,花大力气打通知识的阻塞。现在啊,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的口号都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朋友圈里,各种短期速成班特别多,个人成长、读书、创业之类的学习社群一夜之间风起云涌,可问题是,参加这些速成班就能让你迅速成长吗?答案可不一定。咱们一定要清楚的一点是,想要能力提升得更快,不是说学习过程要快,相反,越是快速提升的能力,反而越需要下慢功夫。
我们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我们可能希望自己读书读得快一点,特别希望自己阅读量很大。可是,一本书为什么非读完不可呢?
读书的真正目的,应该是打通知识的阻塞,实现融会贯通。所以,我们真正应该学会的读书方法是,带着问题去读书,从一本书或者一批书里,泛读、精读相结合,找到问题的答案、解决这个问题。完成这一步,应该说,就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学习。
第三,抓住问题的核心与本质进行思考。本书的作者成甲曾应邀在一个学习型网站开设个人知识管理课程。他需要在一个课程页面通过文案来营销自己,而在此前,他从没有做过类似的事情。大多数人的做法,会先去搜索如何写一篇营销文案这样的技巧。
但成甲并没有这样做。他认为,撰写营销文案,本质上是一个建立信任的过程:那么关于建立信任这件事情,心理学上就有很多方法来构建和增进认同。他找到了心理学书籍中构建信任和认同的内容,并且以一个做营销多年的朋友写过的文案为参照对象,仔细分析其中用到的心理学原理,然后应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来撰写文案。
结果出乎意料:在同期上线的那一批课程中,成甲的课程付费人数快速增长,不到三天名额就全部售出。因此,当我们掌握底层规律并以此分析问题时,即便是一个新手,也能瞬间超越众多“专家”。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掌握这些底层规律呢?我们在进入一个新领域时,需要做哪些准备才能快速地找到事物的核心?有两个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是掌握每个学科的核心能力。临界知识的核心思想,就是用更加可靠学科的研究方法、思想和结论来处理没那么可靠的领域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可信度比较高、适用面比较广的重要硬学科里,比如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可能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又比如在市场营销方面,我们需要对最基本的营销概念、市场概念理解透彻后,把市场分析、用户画像、投资政策等核心模块吃透,再基于这些概念,就能够具备市场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二是养成每天反思的习惯,并且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必须关注两点:一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二是大量地持续练习。什么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举个例子,在营销中有一个领域叫作品牌命名,如果要锻炼品牌命名的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大多数人可能去百度上搜索一下“品牌命名”。你会发现第一条结果就是:品牌命名的十大方法,不要生僻字、不要外语、要和产品有关系……于是你又学到一招,开始练习,按照这个方法一个个地尝试学习。
如果你这样学习,就没抓住问题的本质。你学习的这些都是具体工作场景的问题解决方案,是在提升技术效率。那怎样是提升认知效率呢?营销能手小马宋是这样做的,品牌命名的关键是降低传播成本。
如果你按照这个认识深度再进行训练和尝试,你是不是也能基于此,自己推导出“品牌命名的20种方法”呢?总而言之,只有抓住问题本质进行大量练习,才能在相同的时间里比别人成长得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