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每个人生阶段都会存在一个“标配”人生,迫切成为这个“标准件”是多数人焦虑的根本原因所在。
房,车,存款,婚姻,孩子。。。。。。很多人迫切希望自己过上这样的“标配人生”,于是把生活过的想赶场一样,一旦自己认定的时间段不能完成目标,就会产生深深的焦虑
其实“标配人生”不过是过上了大多数人想过的如标准答案一样的人生,没有梦想也没有惊喜,只有平庸。如果世间存在“标配人生”。那么这样的生活真的不值一过。值得一过的人生应该是私人订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慢慢靠近自己想要的生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暖。
就像从小在清华大院长大的高晓松,原本应该过他父母给他规定好的“标配人生”,读完清华就到国外留学读博,然后成为某个领域的学者或科学家。可是生活常常事与愿违,高晓松没爱上科学倒爱上了琴棋书画,成为了一个从清华退学而到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读研的艺术家。
有好多人都羡慕高晓松的生活,但是高晓松却说“每当生活里不知道想要什么时,就先想想自己不想要什么。上清华,再去国外读博,然后成为科学家,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我决定退学。”至于想要什么,去路上找吧!后来很多人说你这辈子真走运。”高晓松说我走运是因为我会放弃。高晓松这辈子事业辉煌过,组过乐队,拍过电影,游历过30多个国家,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有过炽热的爱情,有过曲终人散,当过老板,进过监狱,何其精彩。
高晓松的生活像极了行为艺术,一直在追求生活得有意思,而不是沉溺于物质生活的享受。中国人的生活追求与西方人相比,不像西方人在人生追求方面那么多元化。欧美人,也有不少关心物质生活,但是更多的人一生都在追求“活得有意思”。“有的人喜欢冒险,而在物质享受方面相当随便,有的人成了亿万富翁,但生活依然非常朴素。他们对于别人以何种方式生活,物质生活如何好,可以完全不在乎,他们只想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有意思。而我们中国人却把生活当成了竞技场,一个个都在忙着追求“标配人生”:房、车、存款、婚姻、孩子。焦虑的我们似乎忘记了一点:当人生只剩下标配,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人这一辈子,活得有意思比活成标配重要的多。正如蔡澜所说:”活得不快乐,长寿有什么意思?”所以趁我们还未老,赶紧去——
做一些最有意思的事情,
去一些最有意思的地方,
爱一个最有意思的恋人,
因为,我们真的会死去很久。
不给自己设定“标配”,不给孩子设定标配,不去羡慕别人的“标配”,不去嘲讽别人的“非标配”,这是生活的能力,也是最起码的生活智慧。
没有无比正确的生活,只要怀揣着对生活的美好期许,并且一直努力向上,拥抱爱人和家庭,用心工作,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回馈社会。那么你走的这条路就是最好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