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有位菇凉留言疫情期间还是很无助、很无力、很想发脾气怎么办?!!
于是老夫我凭着依稀记忆,拿来枕边书《心理学常识速查速用大全集》,直接翻到“突发灾难心理学”篇章,给她科普了这么一个心理病:
过度倾诉
通常认为,适当的倾诉可以有效缓解不良情绪的困扰。但是倾诉也有着自己特定的限度,适当的倾诉能够有效排解忧愁,过度倾诉反而不利于消除忧伤的情绪,在有些时候沉默比倾诉更能带给人恬静,让人冷静下来。
案例解读:
“9·11”是一场重创整个西方社会心理防线的人类浩劫。这场恐怖的灾难之后,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的神经开始变得分外的脆弱敏感。
在灾难过去了几年之后,美国心理学博士马克·西里及其同事为了研究如何更好地治疗灾难中所形成的人类心理创伤,随机抽取了2000名经历“9·11”灾难的美国人。
这2000个美国人当中,有一部分亲历者选择自己坚强面对这一切,把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隐起来,对外界避而不谈;
而有一部分则选择经常向别人诉说自己的经历,一有自己无法想通的状况出现就马上找人沟通交流。结果,经过了两年跟踪调查后发现,经常倾诉的人心理创伤的恢复程度反而没有沉联的人好。
对此结果,有专门研究灾难心理恢复机制的学者认为,心理受创后,人都有一定的自我修复能力,反复倾诉不利于这种修复发生作用。
比如林嫂不厌其烦地讲“我家阿毛……”这样的故事,相当于遍揭开自己的伤疤给别人看,结果心伤没有时间和机会愈合,反而强化了这些痛苦的记忆。
而那些沉默的人,少了别人的同情和抚慰,他们更多地运用自己的自意能力,从而更好地汲取经验走出逆境。
这项研究主要是警示人们,在遭遇重大灾难时,过度的倾诉不如暂时将自己的心理创伤捂一捂,采用一种自我冷静、反思的态度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经过斟酌后的想法与别人进行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更佳的心理疏导效果。
采用一种自我冷静、反思的态度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经过斟酌后的想法与别人进行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更佳的心理疏导效果
采用一种自我冷静、反思的态度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经过斟酌后的想法与别人进行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更佳的心理疏导效果
重要的话,我还给她复制了三遍。
末了,这个菇凉说:“大师,我懂了,你是要我支棱起来啊”
“是啊,你得支棱起来啊”
以上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玩笑归玩笑,不过以上姑凉的心态应该是一部餐饮人的真实写照,纵观天下,现在的餐饮人大概可以分成三种:
1、应战派
老子不服,老子不退,以麦当劳、海底捞、西贝、喜佳德这些大型连锁品牌的老板为典型,自疫情开始,就及时施展自救大法,果断应战,初步取得效果。
2、观望派
老子恐慌了,老子懵逼了,以部分中小餐企老板为典型,没有“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信念,虽然也施展了一些应对之策,但基本是被动施策,寄希望于求菩萨,幻想疫情一解封,报复性消费一来,又可以开门大吉了
3、投降派
老子不想干了,老子旺铺转让大家了解一下?
为什么应战派积极自救、观望派被动自救、投降派放弃治疗?
来来来,这句话再给你们复制一遍。
“采用一种自我冷静、反思的态度留给自己一个思考的空间,将自己经过斟酌后的想法与别人进行沟通,这样才能达到更佳的心理疏导效果”
那么就好理解咯,因为信念不一样,动作当然就不一样咯。
那么,如何支棱啊?
“丢掉幻想,马上战斗”
一、丢掉幻想
有些老板不以为然,以为疫情一旦解封,春天就来了
有些老板默以为然,以为自己运气不好,坐等春天来
春天来了,收获还会远么?
私自以为:
战斗派的将直接跨过夏天,进入秋季收获季节。
观望派的跨不过夏天,停留在春天,不温不火,甚至倒逼回冬天。
投降派的跨不过春天,直接被打回冬天。
二、马上战斗
1、先稳内
开工了给员工一个开工小红包啊
开工了给员工买新冠病毒保险啊
开工了给员工开个口罩茶话会啊
干工姿势很重要有没有,又花不了几个钱,甚至还可以搞一些公益活动,由此来改变整个团队的精神面貌。
2、再搞事
“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的事物”,所有复杂的问题都是有一个个超级简单的问题和答案组成的。
现在就有一个超级简单的问题摆在你面前?
如何活下去?
其它少碰,影响心情。
那么你就会想到是不是也该上线外卖、朋友圈卖货、卖菜、卖半成品、卖会员储值、卖预售卡…
我们之前的文章写了很多玩法,是时候去温习了
3、后进取
要么比别人专业,比如大家都在说最近外卖不好做,抽点太高,那你就多跑跑跨界,跟人家健身房、美容院谈谈合作,帮他们的会员出减肥餐、养颜餐外卖,你顺势夹带别人的疫后健身体验券,人家多半会答应。
要么比别人多业,不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以餐饮为基础,延展到其他赛道(篇幅略大,就不展开了)。
除了这些,还是撑不下去怎么办?
“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再斗争,直至胜利”——这就是中国人的逻辑啊
仅以此文打脸自己说过的不写鸡汤文,时势使然啊,第一次写手生,这篇鸡汤没熬好,下次给你们鸭汤可好,一起勉励,共渡时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