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韩文版的《活着》出版,余华在序言中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小说中,余华把现实的苦难,缩小到一个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福贵身上,通过一系列出乎意料的死亡和苦难的重复,讲出了一个人活着的意义。
每一个有生命的人,一生都要经历无数次“活着”的考验,在余华的笔下,小说人物在苦难中不断地拼命挣扎,用尽全力地去活着。
余华说:活着的力量不在于反抗,而是不断地忍受,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苦难、幸福、无聊与平庸。
《活着》是一次残忍的阅读,阅读余华的《活着》,使我们也更加懂得珍惜生命与爱的可贵,也更加勇敢地面对人生的风雨。
人的一生,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责任,人活着大概有三个层次,即不懂得为什么而活,拼命地为责任而活,目空一切地活。而每个阶段的我们,都在忍受着活着的责任。
懵懂无知地活着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在叛逆期之前,我们都是很听话的孩子,到了叛逆期,开始觉得自己有思想后,就听不进父母和老师的话。
开始我行我素的行事,做了很多让父母伤心的事,说了很多让他们伤心的话,还自以为是地认为他们的思想落后了。
其实在此之前,我们的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我们总是按部就班地执行着他们为我们规划的人生路。
《活着》中,福贵也是如此,在叛逆期前,他曾是徐家的少爷,父母千娇百宠地把他养大,给他富足的时候,为他娶妻生子。
然而长大后的福贵,开始忤逆父母,漠视妻儿,更有甚者,当父母劝他少在外面花天酒地的时候,福贵直接对其父亲指爹骂娘。
这个时候的福贵和之前听话的福贵,和我们一样,都是懵懂无知地活着,不懂的生活的责任,却也在承担着生活的责任。
几乎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或长或短,由懵懂无知到叛逆,然后渐渐地变懂事。
有的人早熟,被生活揠苗助长,提早结束了这样懵懂的过程,小小年纪就被逼着成为一个懂事的小大人。
有的人晚熟,总要等生活遇到突发状况,才能在一夜之间长大,猝不及防地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
就像福贵那样,从小丰衣足食,不愁吃不愁穿,直到自己一夜之间输光了徐家所有的家产,在一夜之间从一个巨婴变成一个家庭的顶梁柱。
有多少贫苦人家的孩子被揠苗助长,又有多少富贵之家的巨婴活成了福贵,不管用哪一种方式学会了成长,都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因为成长本来就是痛的。
肩挑重任地活着
成长、升学、成家、立业,一个人活着,压力真的不小,身上的责任也不小,当你被校园的档案卡除名后,你就被现实逼着去承担生活的重任。
犯了错再也没有人说“他还是个孩子,他还是个学生”,所有的行为,都要自己负责,社会对你再没有了包容心。
爬摸滚打累了,痛了的时候,不敢告诉父母,只能自己偷偷宣泄,打通电话,只能假装无事地说一句:“没什么,只是想你们了“。
福贵输光家产后,带着一家人搬到了村外的茅草屋里居住,从前穿丝绸,坐轿子的他,如今穿着一件粗布衣裳,顶着烈日干着活,身上的皮被一层一层的晒脱落,手上也磨出了血泡。
可是面对年迈的高堂和逮捕的孩子以及怀孕的妻子,他不能喊累,只得努力地干活,因为如果不努力,全家人都可能被饿死。
就像我们成年后,上要孝顺父母,下要教育子女,每一样都是一笔巨款,这些东西压得一个成年人不能喘息。
曾经看到过一个关于年轻人要不要买房的话题,有一个扎心的回答是:
自从买了房之后,就变成了胆小鬼,被老板骂了不敢顶嘴,工作压力大了也不敢辞职,更不敢偷懒,只得继续做一个令自己讨厌,也让别人讨厌的胆小鬼。
多么辛酸的成年人告白啊,然而看着这些令人心酸的回答,同情别人的时候,转而一想,这不就是现实中的我自己吗?
世人匆匆忙忙,不过是为了那碎银几两,为了挣钱,不敢迟到,不敢旷工,甚至是不敢生病,不敢休假生孩子。
因为一旦你有所疏忽,你的工作就会被人替代,你就会失业,转而就没有钱去养活那一大家子。
所以成年人最大的悲哀,是活成了福贵,无论你能否承担重任,生活都要把它强行施加在你身上,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看破红尘地活着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就是离别,因为任何事情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唯有离别不可以,该走的人迟早要走,有时候都来不及说再见。
福贵的一生,最痛苦的不是命运一次又一次地为难,而是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又一个地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
余华用短短的12万字,把一个人一生要经历的离别都浓缩在《活着》中,浓缩在一个无力的小人物福贵身上。
让万千读者为其流了无数的眼泪,转而庆幸自己身边一切都好,可是该经历的痛苦,迟早要经历,该面对的离别,迟早要面对。
或许我们未经半生,所以觉得未来可期,可是我们通过和长辈聊天,会发现他们一生经历的痛苦,一点也不比福贵少。
曾和我外公聊天,我问他,你的一生,都经历过什么,他告诉我:
我一出生,就送走了我的父亲,大饥荒年代,他出去讨吃的,被土匪打死了,找到的粮食也被土匪抢走了。
我的母亲生我的时候,没有人在身边,她用嘴把脐带咬断,自己起来烧火烧水,把我洗干净。
我三岁的时候,成为了孤儿,哥哥嫂嫂把我接去养,他们待我很好,可是家里太穷,整日都吃不饱。
我十岁的时候,就跟着哥哥一起去干活拿公分,活计很累,又吃不饱,常常饿得头昏眼花,干不动活。
我16岁,哥哥死了,嫂嫂带着一大群孩子,没有办法养活,而我也被迫自立门户,堂叔给我一间茅屋,我就自己在那里生活,跟着周围的年轻人出去打拼,做起小生意。
我结婚后,想要个儿子,可是一个一个孩子都养不大,生了八个孩子,死了四个,最后一个儿子才留了下来……
外公不到六十岁就去世了,去世之前被病魔折磨得不像人样,往痰盂里一口一口地吐着血,身体上只有皮包骨,没有一点肉。
外公死的生活,我才十四岁,死的时候我不在身边,妈妈不让我看他的脸,怕我看了被吓着。
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历无数生死,外公死的时候,就像老年的福贵一样,心里很平静,对这个世界无欲无求。
老年的福贵,赶着一头老牛福贵,在地里耕着田,时不时吆喝着:有庆、二喜不要偷懒,家珍、凤霞很好,苦根也不错……
经历过无数劫难的福贵,一生平庸,晚年对生活没有任何埋怨,坚强地活着。其实活到最后,你会发现:
一辈子什么都想要,到生命的尽头时,一切都没有了意义,只有生命和爱,才是一切的本源。
结语
成年人最大的痛苦不是读懂了鲁迅,而是读懂了《活着》,活成了福贵。
因为读懂鲁迅是读懂了世界的悲哀,看懂别人的悲哀,看清楚腌臜世界中黑暗的一面,曾经以为的美好一点点破碎。
而读懂《活着》,却是因为自己经历过生活给与的苦难后,失去了太多,才懂得了生命的意义,这懂得的代价,是牺牲了生命中宝贵的东西才换来的。
就像杨绛先生所说的那样:年轻的时候以为读不懂书是不懂得生活的,后来才发现,没经历过生活,是读不懂书的。
每个人都是福贵,要经历苦难,离别,平庸,什么都想要,却什么都得不到,什么都想留住,却什么都留不住,最后看破红尘,才明白活着大于一切,只有活着,其他的东西才有所附丽。
愿看到此文的你们,“读不懂”《活着》,永远做个天真快乐的人,无忧无虑地幸福着,没有苦难,没有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