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7 大耳朵
驾驶证考试科目一顺利通过,科目二的练习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练习的第一天我就结识了很多新朋友。讲真,这是我所接受过的教育中,无论从年龄还是职业,同学都是最参差不齐的一次。学生、职员、个体、最最出乎我意料的,还有一位厨师。
因为不同的职业,闲暇时并不会因为没有共同的经历冷场,恰恰因为职业差异,各自讲着自己的奇闻轶事。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总有说也说不完的话。于是,仅一天,大家都轻松地融入了这个新的“大家庭”。
一天,我因为有事去晚了,发现队伍里多了一个人。
四十岁左右,身材瘦小,泛白的夹克外套衬托出他的木讷。也许因为不熟,他总是一个人远远地站在那里,不时看向我们,时而又掏出手机看看,又迅速放进口袋,如此反复,更显手足无措。
我想,他定是因为一时无法融入我们而无比尴尬。本想上前打声招呼,正好遇上他投过来的目光,却又急速收回,我不由停下了抬起的脚步,脸上刚泛起的笑容也瞬间僵住。
中午吃饭,师兄(因为他年龄大,姑且这样称呼他)执意买单。当我们准备把自己的那份给他时(我们一直实行AA的),他死活不要,一个劲说:“我请,我请”。再给,他便退到角落里,憋红了脸一直摆手却说不出一个字。
“师兄不收大家也别勉强了,这顿师兄请,明天,明天我们也弄一桌,当给师兄接风,欢迎他加入我们这个大家庭,大家觉得如何?”
“好好好”众人随声附和。
“对!对!对!”他用力地点着头,借此表示无比赞同我的观点。再看时,他的表情自然了很多。
其实我并不是一个会讲话的人,后来回想起来,说出那样的话大概是我们同是那样的人,抑或我也曾经这般窘迫,情急之下的胡言乱言反而“救”了他。
后来的聊天中得知,这位师兄竟是我同乡。加之上次的 “搭救之恩”,在以后的日子里,这位木讷的仁兄便凡事对我照顾有加。而诸如帮忙买饮料、拿东西之类的小事我也欣然接受。
我并非什么爱占便宜之人,只觉得这样的“接受”对他而言总是好过礼貌的“拒绝”,让这只“立群的孤雁”重新找到“家”的感觉,这样的利人利己,我何乐不为?
无聊之时,每每想到这件事总会有些许感悟: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却越发稀薄。
我想无论是谁,当有人愿意为我们提供无偿服务或免费的东西时我们都不该是拒绝的,你看那些很小的小孩儿,无论是谁,你给他糖果,他总是愿意伸手去接。
可是渐渐地,伴随年龄的增长就不会了,因为成长的路上,父母常常警告我们:“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孩提时代的我们自然不会明白成人世界里的父母或经历或目睹或听闻太多因为“轻易接受”带来的伤害。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便有意无意间成了他们的口头禅,唯恐那天孩子忘了便“羊入虎口”。
于是开始变本加厉,将“口头禅”设置为自动模式,在以后的日子里,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年不间断随机播报。而孩子呢?日日熏染,日子久了,便刻进了骨髓,以致成年后依旧恪守,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长大后的我们,不再有父母的羽翼保护,开始以独立的个体参与到社会这个大家庭中来。
每当进入新的环境里,结识新的朋友,新的同事,短时间里我们往往无所适从。这时候的我们总愿意付出。一来缓解了尴尬,二来,付出可以换取好的印象。
所以每每这时,我们总愿意做很多事,哪怕是我们平常并不喜欢的或者不擅长的。
而当别人为了表示感激,稍稍回馈点什么,或者只是单纯的感激,我们便开始手足无措,好似如果接受了,便要终身为奴为仆方能偿还别人的恩情;好似如果接受了便违背了父母多年的教诲,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惴惴不安;好似接受了便违背了助人为乐的美德,辜负了这么多年来苦读的“圣贤书”。
可是,亲爱的,如果你不想在这个新的团体里成为孤岛上的鲁冰孙,你完全可以这样做。
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无论你怀着怎样的心情,都请你接受吧!因为你不必为奴为仆,无需感念万分;你也无需对你“违背”父母的教诲心生不安,你已经不再是孩子,凡事都该有自己的主见;你更是没有枉读多年的“圣贤书”,如果谨慎地接受是保护自我,不轻易草率地拒绝别人何尝不为美德?
诚然,生活处处有套路,我们应当常怀“防人之心”。但如果凡事一味拒绝,无疑是亲手折断别人挥像你的橄榄枝,如此多次,你的低情商就已在你还未融入这个集体前将自己的“未来”成功爆头。
无论生活或职场,当遭遇不公平时应该大声说“不”,但凡事有利弊,遇事先斟酌,不要一味拒绝,因为你的拒绝不经意就暴露了你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