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
明月近几年经常换工作。这不,七月底又来到朋友斌任总经理的中山一家公司上班。
过来之前,斌一直说这边跟他之前的工资相差太大,要考虑清楚后再做决定。明月还是过来了,在仓库上班。
明月并不是冲着工资过来的,要说工资,原来的工作比现在高好多。
首先,他是想跟斌多接近,受点影响。斌从当年的一个中专生,到现在年入百万的总经理,这中间的酸甜苦辣,肯定不是一句两句话能描述清楚的。近朱者未必会赤,但总比现在一穷二白要好吧。
其次,他对斌公司的产品有兴趣。他们是“失散”多年的老同学,老朋友。今年五月,通过同学群,又联系上了。
那时明月在杭州。做为总经理,本可以不用出差的,为了跟明月相聚,斌安排了杭州之行。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互道这二十多年的经历。
斌是去杭州见客户的。那天也带着明月一起跟客户吃饭。三个大男人,一顿饭吃了几个小时。从他们聊天中,明月听出客户开了两家店,光这一个品牌年赚上百万(还另外代理其他品牌)。
明月以前开过店,心里清楚只要有一个好品牌,业务做好了,利润是可以的。他有意往这方面发展,想过来先上班,了解一下情况再说。
⒉
“常常后悔自己当初不应该……”
这句歌词是对明月性格的精确刻画。他做事喜欢拖拖拉拉,犹豫不决,过后又后悔。一件事情不能持之以恒做下去,是他最大的缺点,要不,也不会活得这么失败。
比如现在,他后悔过来中山了。尽管过来之前有思想准备,他还是有点失落。每天一下班,就跟同事一样抱着手机玩游戏,看电视剧,偶尔也去打打台球。完全忘记了当时过来的初衷。其实他永远都不明白:选择了,就要努力走下去。
比如做了一年的村会计,他突然辞职。一年能干出点什么事来?他是太急于求成,完全忘记当初竞选时,是怎么得到大家支持,打败对手的。让很多人疑惑:为什么不能坚持做下去呢?
比如高一辍学。从小学到初中,他都是在镇上读的。离家十来分钟的路程,做为走读生,自然没吃多少苦。
上高中不一样了。明月永远都忘不了,当年父亲把东拼西凑来的一百多块钱,递到他手中,眼睛红红的样子。父亲没有去过明月上高中的城市(不是在县城),很想送他去,但又舍不得花路费。最重要的,他们都不知道学费多少。
明月跟学长们一路,多少让父亲有些放心。第一次出门的兴奋,开学的愉悦,让明月暂时忘了缺钱的窘境。那天中午,跟几个学长一起在学校门口的面馆吃烩面。
明月早就想尝尝烩面的味道了。老家镇上,也有一家烩面馆,两毛五一两。每次上学、放学路上,远远地那股面香味就能钻进鼻子里来,明月只能咂吧咂吧嘴。
有次星期天,明月曾站旁边看过人家做面过程。就是那么一团面,揉啊揉,再擀面杖擀两下,用手拉拉,丢锅里煮。快起锅时,放点菜叶,盛在碗里了,醮讲勺肉汁,滴几滴香油。
那时奶奶还在世。奶奶从小就做饭,到八十几了,还给一家人做饭。奶奶擀得一手好面,远近闻名。只是没有面馆里那个香味。有几次,奶奶擀面时,明月都好想叫奶奶也弄点肉汁,滴几滴香油,放不放菜叶都行。这样肯定做得比面馆里的更香更好吃。
但一直都没敢说。因为他知道说了也白说。
奶奶八十多还喂猪做饭,有时还种菜。农村的饭,不象上下班那么准时。明月有时也希望有放学回家时,奶奶还没来得及为他做好饭。他就可以以要去上晚自习,时间来不及的借口,向父亲要一块钱,去吃上四两烩面。哪怕五毛钱吃二两也行。明月主要是想尝尝面馆的面跟奶奶做的,到底有啥不同。
可惜,回家时奶奶没有做好饭的时候是有,只是这个时候,父亲都没有在家。
学校门口的烩面竟然只要两毛钱一两。明月有点暗喜。幸好以前没机会吃烩面,一块钱在这里可以多吃一两。
不过明月还是只要了四两。对于一斤年都能吃得下的他来说,四两跟半斤没什么区别。
当他连面带汤把碗底儿朝天时,有个学长已经吃好付钱走了。说实话,吃得太快,明月还没来得及品尝味道,自然也说不出,如果没有肉汁和香油,跟奶奶做的面有没有可比性。
不知道那位学长可否尝出面的味道?明月在心里想。也许他在这里吃过多次了吧。
正式开学以后,明月才知道那天省的一两面钱可以打一顿的菜。高一那年吃过的菜,应该还有土豆白菜之类的。过去多年了,留在他记忆里的却只有冬瓜。
那年冬瓜一定丰收了!
明月心里这样想。因为隔几天,就能在食堂门口看到有拉冬瓜的车。一大车一大车的冬瓜,最大一个有好几十斤。最可气的是,每次都是吃饭的时间停在那里,让同学们看到。
吃烦了冬瓜的同学们经常咒骂冬瓜车,怎么不坏在半路?可惜,还是能不断看到冬瓜车。也许诅咒不灵,也许车半路有坏过,只是很快又修好了,并没有耽误多少时间。
车有没坏过,明月不知道。他只知道一份煮冬瓜要两毛钱。他曾经买过三毛钱一份的冬瓜炒肉解馋。就是肥猪肉在锅里把油炸干了,快变成黑色时倒入冬瓜,翻炒均匀后加水煮熟。虽然煮过后没那么香,他还是吃得有滋有味。
老师食堂跟学生食堂是挨着的。也开有窗口供学生卖,只是得等所有老师都买过之后还有剩余才行。
每次一下早自习,明月会飞跑到老师食堂那里,扒小钢筋栏杆。等老师都买过后,可以用一斤饭票,加一毛钱菜钱买五个馒头。早上吃两个,留三个晚上吃。中午吃米饭,这样一天就只用三毛的菜钱。
那时学校是允许带米的,每斤米加一毛五,换一斤饭票。山区的学生,可以把玉米交到当地粮站(现在早解体了),每百斤换成八十斤,粮站还会找几块钱。拿着粮站开的单,到学校每斤加两毛五,换成饭票。
这叫支拨,是专门针对山区学生的一种政策。可惜开始时不了解。
即便明月是那样的节约,父母还是没办法挣更多的钱供我上学。他们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在那个时候,能想到的挣钱方式,就只有靠卖地里、山上的产物。可这些又劳累,中间大部分利润都被别人榨取了。
不管明月隔多久回家一趟,父母都不能给他太多的生活费。有时才到星期三,就得考虑后三天的吃饭问题。只有向同学借,下星期外还。
就这样学习也没心了,成绩下降了。看到父母劳累心里也痛苦。高二那年,他选择了辍学。不过开学时,他还是去了学校,是为了还同学们的饭票。
⒊
来到简书,没有后悔!至少目前没有
刚来到中山那会,工作,心理,都不适应。有时间就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看文章,或者跟舍友一起打台球,出去喝酒,反正是打发时间。
那会儿朋友武哥,正在参加省作协学习。每天晚上都把学习笔记整理了发在朋友圈。明月喜欢看武哥的朋友圈,里面有武哥自己写的,也有名家名篇。
那天看到一篇笔记上带有简书的链接,无意中点开进入了。一下子被见面的文字吸引。觉得质朴,简单,真实,亲切。有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但又不敢动笔。
以后只要有时间就点进来看,那时也不懂简书还分什么首页,什么专题。点到什么看什么,最多的还是诗和散文。
有一天,灵感忽发。写了首不算叫作诗的《想你》。还是不敢发在简书,就把十多年前发在QQ里的《这是爱情吗》转发在简书,虽然没人点赞,还是有人看。
这给了他自信,就这样迈进了这座没有门槛的殿堂,第二天发布了《想你》。梅凉老师的点评给了他很大力量。
刚来简书看文章时,他经常看梅凉写的诗,看过梅凉发起的“梅凉出题你写诗”活动里的诗。只是感觉自己没有那天赋,水平,写不出什么好东西来。
⒋参加无戒365训练营,永远都不后悔
人生就是一场场历练
也许是上学时养成的习惯吧,一直都很节约。对别人小气,对自己更舍不得。今年才开始用微信红包的他,365块钱,是红包里最大的一笔开支。
当初报名参加训练营,是因为爱好写作,也想锻炼自己,改变自己的拖延症,重要的是想逼迫自己坚持做一件事。
三周了,发现自己六点起床不再是困难的事了。每天不写点什么,就不习惯。如果哪天上班太忙,加班太晚,写不完整,会空落落的,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
这些,都是他想要的。哪怕慢点,只要有进步,有改变,就行!
无戒365训练营第十六天
无戒365训练营与世间事联合征文/世界那么大,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