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北京求学已经一年多了。听师兄师姐说,这是一个来了就想要留下的城市。便利的交通和物流,繁华的购物中心以及成熟且完善的教育体系,让许多毕业的师兄师姐选择了留在北京。即使蜗居在一个狭小的租房里,也是心甘情愿。正因为北京住房的紧张,拥挤的人群,还有冷漠的人际关系。我一直认为,北京是一个没有人情味的城市。那些没有能力的追梦人,在北京生活是难上加难。它会淘汰那些弱者,留下强者。“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条生存法则在北京显示得淋漓尽致。
每次出去闲逛,看到那一条条胡同,我是万万不敢进的。一是怕胡同居住的人家介意陌生人的进入。二是怕误入人家。所以胡同在我的印象里成为一个神秘的“桃花源”。想要去探访,去没有勇气。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胡同的故事》通过北京常见的景色——胡同,展现了一个不同的北京。这个北京是鲜活的、生动的。拿到这本书是惊喜的。首先是装帧精美,书名在白色的油纸上隐约可见,如同胡同的神秘。再次,书中内容排版简单清楚且大方,散发着书墨气息。唯一美中不足,是本书没有目录,所以,你要是想看指定作家的作品还得翻上一翻。在翻阅的过程中,说不定会被其他作家吸引,流连忘返,不可自拔。所以,我在想,这难道是编辑有意为之。让你在寻找的途中,能拾得沧海遗珠。在联合低音的提醒下,我找到了目录。它是不是有种胡同的错综复杂之美呢?
胡同,滥觞于元,经八百年传承至今,是北京城的脉搏,是北京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亦是联结这座五朝古都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胡同的故事》精选了四十多位著名作家的散文。在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作家对胡同的喜爱。季羡林说,“我爱北京的小胡同,北京的小胡同也爱我,我们已经结下了永恒的缘分"。他也表达了自己的担忧。因为那些可爱的小胡同,正在日渐消逝,被摩天大楼吞噬掉了。
每到北京城一公交站。总会看到令人遐想的胡同名字。比如灵境胡同,总会让人想到《水月洞天》的续集《灵境传奇》。辟才胡同,总觉得是一个倒霉书生死得凄惨。阅读完此书,才发现自己异想天开。北京胡同的名称可是一门学问。有的得名于地形,如羊尾巴胡同;有的是几年人物,如王大人或马大人胡同;有的是行业集中的地方。如胭脂胡同和翠花胡同是买化妆品的地方。作家王捷南在《京城胡同赛鹅毛,饱经沧桑故事多》一文中富有耐心的给了胡同购物指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观。
北京的胡同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读过此书方才了解,住在北京的很多文学艺术大师的住址,都和“胡同”一词连在一起。住在翠花胡同的季羡林,东四八条胡同的叶圣陶。冰心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剪子巷。
天一亮,热闹闹;天一黑,静悄悄。在胡同里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古朴和文化的底蕴。可北京胡同正在遭遇危机。繁华大气的摩天大厦以及环境美好的首都居民小区都对胡同造成威胁。多位作家认为胡同就像一位老人,而现在这位老人也要魂归故里了。但作家梁晓声也表示希望大多数北京的平民百姓,能早早地脱离拥挤不堪的胡同,搬进居住环境美好的首都居民小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位作家对胡同的看法也不同,由此胡同的优点与缺点都显示在你的眼前。怎么评判?则由你而定。
与上海弄堂短而窄而少包容量的神秘感,北京的胡同孕育着大而化之的行为方式。作家李子云在《北京的胡同》中说,天津的“里”,苏州的“巷”,上海的“弄”,都比不上北京的胡同。商业初兴时期建成的里和弄,让人觉得是一些在仓促中崛起的缺乏性格的砖木群落。苏州狭长的“小巷”,给人以封闭局促之感。就连旧金山的“十七里海岸线”也太过冷清,缺乏改良后的大四合院的那份从容和亲切感。纵观此书,但凡是与“弄”或者“巷”比较,总在说胡同的雍容大度及从容。可见咱们的编辑也是有私心的。
当时光如烟,北京的胡同又该何去何从?北京如毛细管的胡同让我见识到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北京。我期盼有天能写下我与胡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