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本书属于同一个主题,对开启我们的心智有着启发性的作用。两本书中也提到了很多可以在生活中加以实践的操作方法,在此,我将两本书均提到的以及我印象最深刻的加以融合进行总结。
首先,什么叫做心智?《时朋》说心智就是: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的能力。没有什么比发现、培养、呵护、调整自己的心智更重要的了。心智不是智力更不是智商。我对心智的理解即:对一件事如何看待、如何判断、如何行动。这决定了你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然后,我将两本书提到的相同及重要的观点进行说明。
A.关于兴趣。
对于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思维里的固定模式可能都是“这件事我没兴趣,不想做。”而这两本书中的观点均是: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不以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并不是说不再追求兴趣或者忽视兴趣的重要性,而是调整一下顺序,不再是要求先有兴趣再努力做事,而是先努力做事,再在努力的过程中获得乐趣和热爱。专注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不需要将100%的精力投入在里面。把80%的精力放在专注的领域,但以最高目标为原则。剩下的20%用于广泛涉猎。或许这20%还会与你的专注领域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学会起码一种技能很重要,因为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到时候,你的兴趣就是你专注的领域。
B.关于行动和思考
古人云:“三思而后行”并不一定正确。《时朋》里说,很多时候可以是行动先于思考的,我们的行动是高度技巧和复杂推理而形成的,不去做的话很多隐性的因素就不会表现出来。因此,在行动之后反思,会更好的反过来发展我们的认识。很多人太在意方法,希望所有投入的时间立即就得到反馈。但你忘了,值得做的事情都值得慢慢做,做很久很久。有时候可能是一辈子,与其不停地找所谓的方法,还不如马上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光。方法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实践中摸索才是最明智的。就像《精进》里说的做中学。如果,你想改变你自己或者目前不如意的处境,你只需要比平时多做一件事,找一个你觉得能够给你带来改变的行动,然后去做就是了。这时候,你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思考理论问题,在理论世界中思考现实问题。二者结合,逼促我们去建立理论和现实之间的联系,一步步构筑自己独特的知识和经验体系。思考,交叉,整合以后就是我们的心智。
C.关于主动成为知识的猎手
我们都只会学到自己想要知道的东西。所以,这里就有一个关键问题——有自己的疑问。你可以定期找出一段时间,把那些不理解的,想不明白的,或支持或反对的观点记录下来,并试着思考,我怎么才能解决它!这时候,这些问题会把我们变成猎手,知识就是猎物,让你主动地行动起来去找寻答案,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去解剖这个问题,再难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所以,你得有自己的疑问。
D.关于耐心
“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是现代人的通病,在这个分分秒秒都被碎片信息淹没的时代,你肯定忘了,慢慢来才更快!在《时朋》里提到了“时间账本”即:记录每天做过的重要事情所耗费的时间开销。如此以往,你会对时间特别敏感,可以估算出做一件事所需要的时间,又恰好总是基本上可以达成目标,于是基本上可以算能够战胜焦虑。其实,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记录,让你看看你的时间都花在了什么地方。所谓坚持不懈的本质就是时间的投入,而所谓的努力其实不过是简单又貌似枯燥的重复。你要有耐心去做无趣,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但是能让自己有所改变的事情。今天所有的轻松安逸都有可能是未来的成本。
书本里的知识是死的,人是活的,只有行动才能改变你,所以要把死知识活用,成为一个实践者,这样才有机会成为合格的思考者。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