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框架
故事框架,我的理解就是故事中几个主要的事件。如果是短篇小说,或者小篇幅的故事,往往只有一个事件,那故事的框架就是以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为起伏成势。
这么理解虽然简陋或有些偏颇,但便于自己记忆和运用。关于骨架或者叫框架这类书读了两三本,有时候书中的定义反而让人更加糊涂,反复思量后或茅塞顿开,感觉再完美详尽不过,但是合上书一段日子,一点也不记得了,还是自己宽神经、粗线条的总结来得方便实惠且容易记忆。
但也不是随便几件事,都可以拿来就能成为小说的框架。记得以前读季羡林还是朱光潜大师的书中提到过,他写文章,不管是散文还是什么体裁,首先确定自己要写的主题,然后找一张纸,把关于这个主题自己想到的所有关键字,人物,事件等等,统统写下来,直到写满一张纸。
然后再拿另一张纸,把第一张纸上面与主题相关最为紧密,贴切的五六个写下来,这时候可以写稍微具体一点,把原来的一个词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来描述一下。再然后审视它们的前后逻辑,一条一条排序。在写的时候只需要把每一条写好就行,因为全篇早就规划过了的。
这是为什么大师们的文章读起来就如春风絮语般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饰的痕迹。
其实框架的意思与大师的方法是异曲同工之妙,不分体裁,不分形式,不分年代。不过每个人习惯不同,到使用时又会有所变更。切不可把某本指导书中的方法奉为圭臬,不懂变通。
我按照自己对指导书中关于“框架”的理解,写过一些短篇小说,感觉甚是好用。
但运用到长篇小说中,确定一个自己想写的人物后,想把她一个人生阶段,会发生的重要的转折事件给列出来时,费了许多心思和时间,想到那么一两年,也总是感觉轻飘飘地不牢靠。
今天读这本书时,书中的一段话如醍醐灌顶。作者说写好故事并不难,以写个人传记为例,我们只需要找出人生中发生过的几件重要的事即可,中间贯穿我们情感、情绪的发展。
但很多人还是会有疑问,写自己的传记故事可以,因为都是自己经历过的往事,写虚拟故事时又从无下手的感觉。原来有人和我一样,我也就放心了。
作者说,无从下手是因为方法用反了,在写虚拟故事时我们依然会像写自传一样,先让自己把大纲,也就是故事的框架走向给列出来,当这一条就把人卡住了,因为我们来了个釜底抽薪,难怪火烧不起来。
因为虚拟故事中人物是空白,而自传中人物已是基础。
所以,初学者不可一味地依然框架。而是要把人物先立起来,塑造一个如我们自己一样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过往。比如列出她的年龄,样貌,出生地,家庭,爱好,优缺点,理想等等。再想象一下想要写什么年代,写类型的故事,想写什么主题。只需要从她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等着手,在那样一个年代,这样一个性格的人,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件事,每个决定,慢慢就会发展出一个一个故事。
写到这里,感觉我的小说主题也更明确了,说实话写了几万字,一直都不能确定自己想写什么主题。先前的大框架也不准备看了,慢慢先从主角自己的言行,和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比如生存,比如婚姻等,一件一件来写,慢慢发酵,慢慢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