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说,“世界是我的表象”——这是一个真理,虽然只有人类才能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然而,却适用于一切有生命和认识能力的人。如果人类能够在反省和抽象意识中思考这个真理,他就获得了哲学的智慧。因此,人类就会明白,当自己认知太阳和大地时,认知的并非太阳和大地本身,而是见到太阳的眼睛和触摸大地的手;他周围的世界只是表象,只是和意识有关的东西,和人类有关的东西。…………凡是在知识上存在的东西,包括整个世界,也只是与主体相关的客体,只是知觉者所具有的知觉:总而言之,只是表象。
王阳明曾说:心外无物。在被问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心亦何相关?阳明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之外。
在此还需要强调一下的是,人作为群族和个人的认知都是有边界的,每一个个体的认知范围是有差异的。也就因此,每一个人的人生境遇会不同,面对同样的问题,每个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路都认知有关。然而,人类族群在漫长的进化中创造了文明,文明缩小了个体之间的认知差异,建立了同一的认知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个体认知的近似性。又或许作为生命的本能,每一种生命存在体都在进化中形成了具有特殊族群意义的相对同一的认知体系。不同的生命存在体之间也存在认知世界的差异。作为人类,做到了当前世界上第一流的认知能力,并在文明的帮助下,不断传承和发展了认知体系。所谓宇宙、世界、国家、民族,都仅仅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的认知范围而已,再向外面是什么,在人类的认知范围以外还有什么,人类还在探索。而拓宽认知的边界应该是人本身的使命和本能,所以在认识和探索未知方面上,人类存在生而具有的好奇心。
将视角再拉长一些,人类族群像是锅里的蚂蚁,在四处寻找,却一直被局限在锅里面,围着锅边打转,一直往前走一直没有尽头,仿佛身处无穷无尽的空间里面。对于人类的认知来说,是不是也存在这么一口锅,沿着只能向前不能后退的时间看到了无穷无尽的宇宙,会否只是另外一种文明中的一口空间维度上极其有限的“锅”呢。
回归到个体,叔本华说世界是我的表象,在每个人个体的认知里,世界是一个相对具体的概念,它具有个体的差异性。也就是每个人只能看到他自己看到的事情,很多的事情他都看不到,甚至于他只能看到前面的东西,看不到身后的东西。在每个人认知之外的东西、事物或者任何的东西都不存在与这个个体的认知里,也就不成为他的世界的一部分;个体的认知世界总是在不断变化中的,信息(熵)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同时,由于个体终究属于族群中的一员,在族群的认知世界里面会难免的受到群体认识世界的影响,个体的认知世界会在族群的认知世界中变得微不足道同时又十分重要;没有任何一个个体能够认知族群的认知边界,于是人们便创造了宗教,并热衷于信仰宗教;担任宗教领袖的那个想象体边是信徒愿意相信的能够认知族群边界的个体。如果全世界只有一种宗教,我想那应该是比较幸运的事;但是事实上存在很多宗教以及宗教领袖,甚至也还有无信仰群体。说明这更高一级的文明存在体正以人类为道具,让人类在其中争争吵吵、纷纷扰扰,或许作为小白鼠、或许作为培养菌群在做实验。
阳明先生的心外无物,正是从个体的意识出发,由内而外设定自身的认知起点,以无善无恶作为内心的本体,触及了人类群体认知世界的(可简化为哲学或者宗教)本质。辟除了个体本质的差异,将每一个个体的起点设置为同一起点即良知;而在实践中不断为善去恶、不断格物,以期达到致良知的境界。阳明先生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契合了人类群体的内心体制,在人生中不断践行自己的良知,最高境界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知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行就是为善去恶是格物。(善与恶不是简单的好与坏、对与错,而是符合社会和自然发展规律是与否)。知行合一能够指导一个人的行事方式和处事原则,有利于个体和群体在合理的规则下集中精力向着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方向推进。有利于个体意识与群体认知世界的和谐统一,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新的规则,使人类文明的认知世界有了一个相对统一的价值体系,更有利于个体与群族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叔本华的 世界是我的表象 和阳明先生的 心外无物 看做是“锅中蚂蚁”的自省式的由内而外的认知力量;而外在的改变“锅中蚂蚁”认知边界的特殊力量到底谁、在哪都是超过了人体的认知范围的东西。谁知道呢,十有八九是没有的吧。
2021年1月29日 瞎想瞎写防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