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教为学,彻底改变课堂教学模式
——2019年兴成长学习体会
今年暑假,用新的媒介手段参加了2019年教师兴成长学习,使我感受很深,冲击很大,特别是新课改下的教学方式的改变有一点自己的体会。教学是教与学的共同活动过程,教离不开学,没有学,教也就不复存在;同样,学也离不开教,脱离了教的指点,学就事倍功半甚至误入歧途。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情,因课制宜,根据教与学的规律,实事求是,才有可能使教学沿着健康的方向前进。
一、理清概念 辨明关系
1.纵所周知,课堂教学是由教师“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构成的。如果教师“教”的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可以称之为“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这种课堂教学最大的特点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并且贯穿始终,学生的活动是伴随着教师“教”的活动而出现的,处于被动和被约束的状态,缺少自发性、自主性和自由性。
2.所谓“变教为学”就是把“以教为主”的课堂教学变为“以学为主”的课堂教学,也就是把课堂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活动,改变为学生自主或合作开展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占据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
3.“变教为学”课堂教学中的学习过程追求:让每一位学生受到关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活动,让每一位学生都机会,从而让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
4.“变教为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可以概括为“导学、诊学、助学”。“导学”指的引导学生的学习,目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学”,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将要学什么和做什么;二是“愿学”,就是设法让每一位学生具有开展学习活动的动机;三是“会学”,也就是让每一位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可能是自主的,也可能是合作的,不同的学生可能适合不同的学习方式。当学生的学习活动开始后,教师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诊学”和“助学”。所谓“诊学”就是诊断学生的学习,“助学”指的是依据诊学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有针对性的帮助。
二、更新观念 走出误区
明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我们就要更新观念,转移关注点,改变评价标准。在新的观念支配下我们自然会把教学活动的关注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有效学习上,我们评价课的标准就会从关注教师的教授水平、使用教学资源的丰富程度、讲解的精彩和方法的多样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能够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是好课,能让大多数学生实现有效学习的课就是精品课。一个能够创设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条件的教师就是一个优秀的教师。但是在我们积极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教师在认识上走进了误区:认为学生的“先学”就是提前预习,老师的“先教”就是以教为主,“教”即“讲”,“练”即“学”,用教材即教教材。为了更快的推进课改进程,我们要尽快澄清认识,走出误区,与新课改的要求合拍。
1.“先学”≠“预习”
2.“先教”≠“以教为主”
3.“讲”≠“教”
4.“练”≠“学”
5. “用”教材≠“教”教材
三、把握规律 匡正行为
新的课程评价标准规范了课堂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行为,我们在推进课改进程中如果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规律,掌握教与学的内容和方法,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教师的有效教学,更会是学生的高效学习。
1.“教”什么?
教知识、教方法,在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独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 怎么“教”?
因材施教,根据学情和课程要求确定“教”的起点,以教知识为载体,教方法、教技能、教思维是“教”的价值追求。
3. “学”什么?
学知识、学方法、学思维。
4.选择“教”与“学”的标准
选择“教”还是“学”,要因课制宜,要因材施教。
对教与学的行为如何思考反映了教师自治行动的取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呈现的一些问题和课堂评价中出现的一些争议反映出教师的课改理念,在此加以梳理,旨在澄清概念、把握规律,以便引导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匡正行为,做一名会思考、重实效的教师,以便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服务于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