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读书会,达达自己挑了《阿Q正传》。
看完之后,我问他的感受如何?他说:不是很好看,情节没有起伏。而且我也不喜欢阿Q,他太爱凑热闹!而且哪有被别人打了还要扇自己耳光的?太没有骨气了!…………
言语之间满是忿懑。
我知道,如果阅读要分段位,那他现在还停留在“阅读情节”的段位。但我回想起自己的读书历程,觉得这“读情节”恐怕也是必经之路,况且这样的读书方式会让人沉浸其中。这条路可以长路漫漫——我自己在这个阶段就停留了挺长时间的;但如果有人引领,说不定只会短暂停驻。
爸爸难得参加一次我们的读书会,我们决定直接切入主题,讨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你怎么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
达达: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好的方面是可以快速调整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精神不那么痛苦。
“精神胜利法”不好的方面就是会迷惑自己。打个比方,本来一个人生病了是不能吃发物的。前面明明是一头牛,但他不能吃牛肉啊,就用精神胜利法把牛想象成是一头猪,“啊呜”一口吃完之后,他的病情就加重了。
(吃货连举栗子都是跟吃有关的)
我:能不能说这就是“逃避现实”?有点像吸毒和游戏成瘾的人,他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如意的,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但一旦玩起游戏来,就觉得自己可以呼风唤雨,被万人景仰,他喜欢这种感觉,就不愿意再回到现实生活中了。
达达:我真觉得阿Q的命不好呢。他的日常就是被人欺负、扇自己的耳光;街上发生个什么事,他都会被误抓,结果送了性命。我觉得他很惨。
阿Q为什么会这么“惨”?
爸爸:要真正理解“精神胜利法”,得回过头去看看当时的社会背景。精神胜利法是怎么来的?是社会造成的。要把社会环境与背景搞清楚。比如《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为什么会疯,和当时的科考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节奏被爸爸一带,立刻就变得很“学术”了)
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时,是1921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外有帝国主义入侵,内有封建社会的余毒。当时,由孙中山带领的革命党人拉开了“民主”的序幕。可是,中国人中毒颇深,整个社会还是愚昧而不开化的。所以鲁迅先生从日本学医回来之后,就弃医从文。因为他觉得他当医生只能医好人身体上的病,而当一名作家,则有可能医治人心,让中国人不再那么愚昧。
达达:阿Q的惨,第一是社会上的人对他的态度——没事的时候瞧不起他,有事的时候就找他来帮忙;第二是他自己胆子太大,被枪声惊醒之后,他跑去爬围墙凑热闹,这是他性格造成的。
就这样,爸爸捧着书,带着达达,一段一段地读了起来。一边读,一边提了几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赵老太爷为什么不让阿Q姓赵?
达达:因为阿Q层次太低,赵老太爷觉得丢脸。
爸爸:鲁迅先生安排这个情节,是在批判讽刺封建王朝的体制。自古以来,百姓对皇帝或尊长是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的,否则就有因犯讳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明朝有个皇帝叫“朱厚照”,因为“朱”和“猪”同音,他于是颁布了“禁猪令”,规定民间不准在畜养家猪,也全面禁止了猪肉交易。倘若违反者,全家老小都要被发配到边疆充军。
妈妈:别说皇帝了,《红楼梦》里薛蟠的妻子叫夏金桂,家里十分富有,在寸土寸金的城里拥有种了几十顷桂花树,父母宠爱她,所以取名叫“金桂”。因为要避讳,夏金桂不准别人说“桂花”两个字,也是一个意思。他们都看不起比自己身份地位低下的人,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达达:那阿Q只要不姓赵就可以了,为什么不可以姓王、李?
爸爸:姓是不能随便改的。你看皇帝避讳避的都是名,而不是姓。因为中国人潜意识中都有一个“家族意识”,像我们家,还有家谱。这是家族的精神象征。中国有一句话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的姓是不可以改的;
妈妈:在当时的社会里,赵老太爷只是一种代表。就算没有赵老太爷,还有王老太爷、李老太爷。赵老太爷代表着一个阶层对另一个阶层的压迫,象征着封建社会的余毒。
阿Q为什么连个名字都没有?
鲁迅先生在文章时花了些篇幅讲阿Q的名字,鲁迅先生说阿Q的名字“写作阿桂是武断的”,“写作阿贵,也没有佐证的……生怕注音字母还未通行,只好用了洋字,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他为Quei,略作阿Q”。
是因为鲁迅先生过于随意了?我想不是的。阿Q连个名字都没有,恐怕反映的也是当时民众的生存状态吧——他们抬不起头,直不起腰,也“不配”拥有一个自己的名字。
最后,我问达达:爸爸的这种读书方法和你的读书方法有什么区别呢?
达达回答:如果把读书等级分为低中高级,我的等级在中等,爸爸的等级在高等,他跟我不是一个层次的。
读书当然没有高低之分,但读书方法还是有优劣之分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在我看来,是更重要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