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向往大城市?宁愿背井离乡的漂泊?
韩寒在电影《后会无期》里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在小地方想要往上爬,得靠人际关系,家庭势力,在大城市,起码公平一点。
我生长在一个小山村,从小就明白关系和势力的重要性。村委会主任的孩子可以提前一年上学,而我必须年满六周岁才可以,国家的补贴总是那些"知情人"都领完了我们才知道有,有关系不用一次又一次为了一个证明往各个单位跑,有势力可以买考试的加分政策,毕业证也可以买......在小地方,有钱有势似乎意味着可以做一切。当然出了小地方后,我也发现,不止小地方,大城市也一样,与其说它是一种普遍现象,不如说它是一种处世法则。
看透那些不公平的处世法则,也让我厌恶我的生长环境。以为城市的广阔会给我们创造更多的公平机会和发展空间,渴望能够逃离山村,向往城市那一片未到达的土地。我身边同我一样的人很多,把大城市当作梦想的寄托,背井离乡,渴望的是得到一个公平的自我肯定。结果呢?去到大城市以后才发现,规则还是那个规则,只是身边的更多人都是同自己一样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硬拼的人,勉强来说也算是公平了,毕竟那些有关系的人已经先自己一步往上爬了,不会再来和自己争那么一个卑微的位置了。
那么,在大城市生存到底有没有更公平呢?还是有一点的,电影里说的也是"起码公平一点"。在小地方,人们往往根据你的背景来判断你的能力,而在大城市,没有人认识你。尽管获取机会的希望渺茫,但至少你还有靠自己去博得那一丝希望的可能。这也是我们对大城市的最后一点期望和向往。
当然,能在大城市实现自我肯定,获得认同的人只有少数。传统价值观里的"衣锦还乡"早已成了"还乡才能衣食无忧",而自我价值似乎更不能实现了。在小地方我们明确的了解自己是谁,到了大城市我们连自己都迷失了,谈何自我价值。那我们的价值呢?难道我们真的如在小地方一样,只能种一亩薄田,养几头猪,扫扫地,打打杂吗?是平台不够,还是我们的能力够不到平台。更多的人相信是后者,试图努力却总使不上劲,最后往往也改变不了现状。
正如韩寒电影中回应的另一句话一样:但在大城市里,你如果有关系有势力的话,就会比别人更公平。
这说起来可笑又悲凉,不论怎样有背景有后台总是容易成为人生的大赢家,不论小地方还是大城市,功名都是属于他们的。而我们呢?即使在大城市奋斗能公平一点又怎么样呢?我们的收获就是用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来获得同等的待遇,再在心中慰劳自己终于实现了自我价值,毕竟有很多不够努力的人连机会都没能看到。
那究竟什么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呢?或许我们的自我价值并非自我赋予的,而是外界强加的,被迫于自我身上,我们拿它束缚自我也说不定呢?抛开自我价值,我们也一定是向往大城市的,毕竟小地方那么小,怎么能藏得住我们那颗不安的心,逃得过那些尘世压迫呢?
只有大城市,才是我们的藏身之处,不论公平与否,至少能逃避那些不愿面对的繁陈锁事,守住心中那一抹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