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目标管理,是人的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的一个很好的管理手段。最早是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于1954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先有目标才能确定工作。
我们今天把目标管理引入到家庭教育里面,同样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目标管理可以帮我们实现良性教育循环。
好的教育是什么呢?你信奉的是“虎妈狼爸”那样的专制式教育,还是信奉“树大自然成”的放任式教育?
现代的教育理念让更多的父母从这两个极端中走出来,寻求一种中间的道路:引导式教育。在这个教育方式里,家长是起到启发、引导和帮助作用,把孩子的成长决定权让渡给孩子。当然,这个让渡程度还需要看孩子自身情况。家长只要帮助孩子确定大致方向,及时引导孩子确立自己的阶段目标,并在过程中鼓励孩子独立自主的朝既定方向努力。
在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同时,孩子收获了自信、喜悦以及懂得付出和艰辛的意义,还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为今后接受更多挑战做好了准备。这才是一个良性的教育循环。
2
根据个体心理学的研究,孩子在4-5岁时,他们所受的影响会对以后职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13-14岁时,孩子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应该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孩子不知不觉中就长大了,虽然很多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在父母的眼里,一个前几天还在怀里只知道哭闹的宝宝,转眼间,变成又聪明又懂事又顽皮,时不时给我们带来惊喜的孩子,而且,他们马上就要上小学、上中学,竟然还会思考人生目标的问题了。
是的,现实就是这么残酷。我们就是这些还没回过神的父母,目瞪口呆中,孩子就长大了,不管我们做好准备了没有。当我们意识到孩子长大的时候,往往就是要送别他们去上小学、上中学、上大学的时候。
在面对别离之前,我们先想想,有没有倾我所有可以给孩子,让他们受益一生的东西?有,这个人生礼物就是——目标管理。
3
如何引导孩子进行目标管理呢?
首先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孩子不懂事的时候。比如在幼儿园阶段,可以把小学生当做一个目标,培养孩子对小学的向往:带孩子经常去要上的小学周围看看,让TA感受一下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节奏;观察观察小学生的生活:规律的上下学时间,每天写作业,自己整理书包、衣物等等;找优秀的小学生聊聊,让TA看到小学生的礼貌、讲话有逻辑、自信等。
有了这个美好的目标,孩子就会自觉的把自己代入到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中,这时家长就可以帮助孩子调整作息时间,建立对时间管理的概念;引入统筹概念,与孩子商量自主安排放学后的生活,开始规律起来;列出一定字数的阅读计划,学习用图代替文字写读书笔记等等。
以上仅仅是列举出一些常用的方法,另外还有锻炼身体、兴趣爱好类的小目标,家长可依据孩子情况纳入计划中。
以此类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就把目标换成初中。
第二个阶段,就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对自己、他人和这个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三观。这个时候的目标管理,除了和高中、大学建立认识链接外,还要开始关注孩子今后的专业和职业方向的选择。
选择了方向后,家长依然是启发、引导,并给孩子创造体验条件,让孩子勇敢的去试错,这个时候的试错成本是最低的。只要大致方向对,就开始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相应的阶段性目标。
4
理想的目标管理步骤是这样的:
家长为主,家长、老师和孩子共同讨论、制定目标——孩子执行——家长和老师监督,有明确的完成激励;如果时间快到了,眼看要完不成计划,孩子可以申请调整,但是必须说明调整理由,经过家长和老师的同意后,按照调整后的目标执行。
当然,一个好的目标管理同样要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Specific),可度量(Measurable),可实现(Attainable),相关性(Relevant),有时限(Time-bound)。根据经验,一个好的目标计划还应该把将来可能打乱计划的例外情况都写清楚,并做好预备方案。
5
最后,用目标管比父母管更有效
每天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离梦想前进了一步。
我已经在给多多制定时间管理计划和阅读计划,目前还没看到显著成果,但是有一点值得欣慰的是,多多懂得统筹了,也就是知道先做重要的事情,做完一件事再做另外一件事,要知道,她以前可是踢到什么就玩什么玩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