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个新闻,触目惊心。
12月2日傍晚,22岁的男子驾驶一辆清醒普通厢式货车追尾一辆槽罐半挂车,造成同乘的母亲受伤,后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为什么?因为他在行驶至事发路段时,一直在用手机聊微信,在距离前车大约还有5米的时候,同乘的母亲大喊:“慢!慢!慢!”,但是已经来不及了。这成为这个母亲留下的最后的话。
这样的新闻报道我看多过好几次,真的触目惊心。想到我老公开车的时候,也习惯在红灯或者拥堵的时候看两眼手机,就害怕的浑身哆嗦。车上坐着我们一家子,两个孩子,妈妈、婆婆、我!今早我就给他转了这个新闻,引以为戒。
看到报道上说,车速每小时60公里时:
看手机1秒=盲开17米!
看手机2秒=盲开33米!
看手机3秒=盲开50米!
但是遇到紧急情况,刹车至少需要20米!
据统计,开车看手机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普通驾驶的23倍,开车打电话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普通驾驶的2.8倍!
细思极恐,手机已经侵蚀了我们的生活。比如说我,去哪儿都得带手机,没有手机,就像丢了魂,可谓得了“手机病”,列举我干过的惨烈事迹:上厕所带手机,结果手机掉坑里了,赔惨了;走路看手机,撞过人,撞过树,撞过墙…;开会,听讲座,睡前,几乎什么时候都没有放开过手机,好像它是身体的一部分。晚上带孩子的时候,有一点空隙,我就会拿出手机瞄两眼,好几次儿子们都和我说:“妈妈,你别看手机!”真是对不起宝贝。
有一门学科,叫做注意力科学,其诞生背景就是:从信息科技的发展来看,从电视到个人电脑,再到手机和智能手机,其实是在不断通过呈现更多的信息,来给大脑施加压力。它们不但在争夺我们的时间,同时还在争夺我们的注意力和心智资源。
现在科技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呈指数型增长,但是我们的大脑却不能以这样的增长速度变化。我常常有这样的感受,比如我在参加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会议时,如果把手机放在笔记本的旁边,会不自觉地关注手机屏幕跳出的新消息、新微信,注意力就转移了,等我回过神来,就会跟不上会议的内容了。
手机已经不仅仅是在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而且还越来越让人上瘾,具备强迫性。注意力科学家发现了所谓的“高产的假象”,就是说专注在做一件事情的人,使用大脑的记忆中心海马体来执行关心和记忆任务;而那些试图同时执行两项任务的人,在学习和记忆时,依赖的更多的是与运动技巧有关的大脑部分,更偏向于直觉和条件反射式的。所谓高产的假象,就是一个人在同时做两件事时,你以为你的效率很高,但其实,它的效果并不好。
就比如我现在的写作,尤其是在办公室的写作,常常会被其他的一些工作上的事项分心,或者在我写不下去的时候,会想刷刷手机,但是当我再回过头来的时候,思路已经被打断了,或者说写作的灵感已经消失了,我又得重新思考,当时是怎么想的,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的,刚才想要列举的案例是哪几个,反而浪费了许多时间。
我想,是时候面对“手机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