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摘要:——为节省您的时间,阅读下面【306字】的摘要即可了解本文大意:
本期的文章中,我以我的故事告诉你现实和理论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在妈妈指导孩子做板报的时候,我犯了一个教育中的巨大错误:关于教育,我当着孩子的面,传递出了和妈妈完全不同的理念,给孩子造成了混乱,而且还加剧了妈妈工作进展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践踏了妈妈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事实告诉我,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两者间有着巨大的断层,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的践行将两者很好的联系起来。
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评价他人时,我们很得意用一个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却忘记了我们此时的姿势是假定他人能做好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好,而他人做不好的事情,我已经看到了,并且也一定能做好,于是就会误以为自己一定能够做的更好。
板报,相信很多父母都陪孩子做过,在和孩子制作板报的过程中,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一些麻烦,又有没有发现其中蕴藏的很多教育哲理。
以下是我们在陪孩子做板报时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反思,理论和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我原以为我会做的更好!结果……
/ 01 /现实情况——妈妈的行动,我的反思
老师留的第一份板报由妈妈辅导完成,板报的主题是劳动。
在我看来,孩儿他妈的思路是这样的:要完全符合老师布置的主题,以尽快的速度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要掺入太多的想象,毕竟板报不同于画画。
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我非常惊讶于妈妈虽然很不认同老师在传授知识时出现的问题,比如画画太过死板,不懂得引导孩子,只懂得压制孩子的想象力并且缺乏耐心的引导。
但当自己去做的时候却将所有的错误叠加。妈妈们似乎有一种天生的焦虑,这种焦虑表现在孩子身上就是事事要躬身,亲力亲为,深怕孩子出错,不光要求孩子太阳要求这样画,小草要那样画,不光从图案上限制孩子而且还从各种颜色的使用上限制孩子,并将板报限制在一个没有想象的画面中。
一幅画是身穿盔甲的小朋友通过机械在劳作;一个画面是《悯农》里的场景。
想想都能感受到后一种画风的老套和缺乏想象力,不过板报最终还是按照后一种方式完成了。
“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一次次精准的做到让孩子感觉自己有多差,一次次让他明白原来自己随意的但实际上是最为宝贵的想象力是多么的愚蠢。”——这是坐在一旁的我当时的想法。
于是,我决定下一次板报,由我了指导。
个人反思:
因为实在看不下去了,在妈妈指导孩子的时候,我犯了一个教育中的巨大错误:关于教育,我当着孩子的面,传递出了和妈妈完全不同的理念,给孩子造成了混乱,而且还加剧了妈妈工作进展的难度,更重要的是践踏了妈妈在孩子面前的威信!
事后想想,真正焦虑的人其实是我,我可能是看了太多的幼儿教育书籍,自以为明白了由于教育方法的不正确对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却忘记了:只要大方向没问题,一件普通的事情对孩子的影响往往是微不足道的;教育书籍让我迷失在只专注于孩子的成长而忘记了妻子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跳出微观层面,在宏观层面对孩子教育进行把握的能力!
/ 02 /我的理论践行——理论和现实差距很大,我的挫败
很快,第二次板报来了,是关于端午节的题材。
我兴奋的制定了自己的思路:首先,我告诉儿子板报是个啥?然后要借助网络告诉他板报的布局有哪些?最后要和他一起编一个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并将这些故事落实到画面中去。这样我就能在引导儿子并不影响他想象力的同时,将任务美美的完成。
现实是这样的吗?不是,现实完全绕开了我的理论。
首先,我在网上搜索板报的布局。结果发现,那些布局太过复杂,完全不是一个幼儿班小朋友能够理解的,于是我们费尽心思挑了一个非常简单的。
其次,我想要和孩子编一个故事引导孩子的想象力。结果发现编故事那有那么容易,可时间此时已经过了20:30,算了就跳过这一步,以完成任务为主,直接照着一个板报的样子简化一下就行。
最后,我要将内容落实到板报上。结果发现孩子在选择画那种样式的龙时就纠结了半天,我也是解释了半天、引导了半天都不能缓减孩子的纠结,看到时间已经指向了21:00,我彻底要失去耐心了!
最终任务还是启动了,但画龙鳞时出现的一点小问题,儿子死活不买账,一定要重新画,此时时间已经指向了21:30,我忍着但还是突然爆发——将一直铅笔非常生气的戳向了A3大白纸上。
——“爸爸,你怎么了?”
——“没什么,没控制好铅笔!”
最终,我们在时间刚好划过22:00时完成任务,比平时晚睡了1个小时。
理论告诉我:要呵护孩子的想象力,要让孩子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现实情况是:明天还要上学,要保证充足睡眠,要早点睡;于是真实情况是:本来是辅助孩子做的事情,很多时候父母成了主力。
理论告诉我:要对孩子有耐心;但现实情况是:你真的能从心底里接受孩子一次又一次天真的挑战吗?于是真实情况是:你常常控制着早已被孩子看穿的没有耐心!
……
事实告诉我,理论是理论,实践是实践,两者间有着巨大的断层,父母所要做的就是通过不断的践行将两者很好的联系起来。
/ 03 /我的反思——旁观者真的能清吗?
理论和实践的差距让我常常反思自己的问题,按孩儿他妈的话:你的育儿理论对我最大的用处:就是在我可能犯比较大的错误时,会对我有一个提醒。虽然有些作用,但没有经过生活的再次加工却是无效的!
这之后我和老婆进行了沟通,我记得老婆当时的话很有道理,也更贴近真实:老师明天就要这个东西,现在已经很晚了,你到底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在预定的时间完成老师的任务,这是做板报时最大的问题——关于选择让孩子去对抗老师权威的话题,我想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结果;另外,板报就是要表达一个主题,并不是天马行空随意画一张画就交差了,那是画画,和板报是两码事。
当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评价他人时,我们很得意用一个词: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却忘记了我们此时的姿势是假定他人能做好的事情我们也能做好,而他人做不好的事情,我已经看到了,并且也一定能做好,于是就会误以为自己一定能够做的更好。
当我兴高采烈的指导孩子去做板报,并自认为一定会比老婆做的更好时,那些隐藏起来的问题带回到了现实——我也好不到那去!
但我们终将要找到一种更为适合、更加贴近真实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毕竟这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面对以后无数次的辅导,一定是那些勤于思考、不断践行的家长的孩子走的更远、更好。
坐在宜家的沙发上,手机竟然被拿走了,之所以不说是被偷了,是因为我当时还坐在离手机2m以内的距离,这个偶然的事件,让我一次次的想到墨菲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