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德宗兴元元年八月初三日,即公元784年8月23日,大唐王朝的四朝元老、年近八十的颜真卿,被一条白练缢死了。
1、
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要从一个叫卢杞的人说起。
这个卢杞,本也是名门之后,可在读过他的传记之后,你恐怕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奸臣”。是的,一个彻头彻尾的大奸臣。他几乎符合大众对于“奸臣”这个概念全部的想象:口蜜腹剑、嫉贤妒能、睚眦必报、横征暴敛……
宋 李公麟《免胄图》中的郭子仪形象(左立者)
有一件小事足以说明此人的凶险。建中年间,平定安史之乱、为大唐再造乾坤的汾阳王郭子仪患病,按照惯例,百官都要去探望。郭子仪在接待其他官员的时候,并不要求家中妇女回避,可轮到卢杞前来时,他屏退了所有姬妾侍女,独自招待。等到卢杞离开,家人询问缘故,郭子仪说:“这个人长得丑,心又坏,家中女眷见到肯定会忍不住笑他,那将来咱们一家就有灭门之灾。”
卢杞有多丑呢?史书上说他“貌陋而色如蓝,人皆鬼视之”,一张大蓝脸,被人当成鬼。可他偏偏又能言善辩,讨了唐德宗的欢心,做到宰相。奸臣当道,迫害忠良就是一个必选项,他和颜真卿之间的恩怨,几乎是一场宿命的必然。
2、
说回颜真卿,似乎他被更多人接受的人设是一位书法家,创造了千百年来风行的“颜体字”。其实,他还是一个将帅,在安禄山造反时召集二十万大军拼死抵抗的十七郡盟主;是一个昭雪冤狱的监察御史;一个穷到举家喝粥度日的刑部尚书;一个敢于维护正义和纲纪、不惜得罪权贵的“鲁郡开国公”。
《自书告身帖》局部
此帖为颜真卿于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所书,其职衔为“光禄大夫行吏部尚书充礼仪使鲁郡开国公”。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郭子仪明白的道理,颜真卿不明白。他这一辈子,一直在得罪小人,而且是当权的小人。
杨国忠当权,他怼杨国忠,被打发到平原郡当太守;李辅国当权,他怼李辅国,被贬为蓬州刺史;元载当权,他怼元载,被贬为峡州别驾,后来元载被诛,杨炎、卢杞陆续当政,颜真卿呢?不改初衷,继续怼。难道他真的不知道人心险恶世道艰难?
《颜家庙碑》拓本(局部)
字如其人,让我们先看看他的字,这是颜真卿七十二岁时所写的《颜家庙碑》。正大、刚直、朴厚甚至带有一丝笨拙,可就是这一种笨拙,让他区别于前代的王羲之,也区别于同时代柳公权,成为书法史上一个无法磨灭的存在。朱熹说,颜真卿是有忠义但缺乏智谋的人。
所以,当卢杞准备找个偏远的地方打发颜真卿,让他远离权力中枢的时候,颜真卿采取了一种最作死的做法:找上门去说理!
鲁公呀!这不就是去打卢杞的脸嘛?
而且,耿直的颜真卿还抬出了卢杞的父亲说事儿:“想当年,令尊被安禄山杀死,头颅传到我眼前,是我用舌头亲自舐干他脸上的鲜血。你现在竟然忍心排挤我?”这脸打得,啪啪响。而卢杞的反应呢?《新唐书》上说是“矍然下拜,而衔恨切骨”,马上低头认错,内心却已盛满了仇恨。
所以当李希烈起兵造反的时候,卢杞向皇帝建议派颜真卿招安,理由冠冕堂皇:“以颜真卿的威望,去宣谕圣旨,不用派遣军队就能安定叛乱。”除了皇帝,谁都知道,这无异于送羊入虎口。甚至颜真卿自己,也知道此行是有去无回。他完全可以称病不去,公卿百官,谁也不会为难一个七十多岁的老臣,就算唐德宗也不敢强求。派一个国家元老孤身去平叛,用当时大臣李勉的话说,叫“贻朝廷羞”,丢人啊!
3
儒家认为,世界并不完美,人需要自身担负起救世的责任。而颜真卿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儒生,所以他选择了义无反顾,就像当年安禄山造反,河北二十四郡望风而降,只有他颜真卿首举义旗,孤身抗贼。他们颜氏家族,在那场战争中被杀三十余口,几乎惨遭灭门。当他用蘸满血泪的秃毫为他战死的侄子写下祭文的时候,他也曾痛苦的发问:“天不悔祸,谁为荼毒”?上天的恩慈何在?为什么人们要遭受这样多的苦难?如今面临抉择,他再一次用行动实践着自己的信仰,道义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
《祭侄稿》局部
《新唐书》里记载,颜真卿一到贼营,李希烈的上千个养子就对他拔刀相向,谩骂不已,而颜真卿丝毫不为所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唐代中晚期藩镇坐大,军阀割据,拥兵自重的节度使为了维持手下的忠心,便把骄兵悍将收为养子,有的多达千人。李希烈的这帮“养子”便是这种情况,但对于久经沙场的颜真卿而言,也无非儿戏而已。
在之后的时间里,李希烈始终没能使颜真卿屈服,但他忌惮颜真卿的威望,也始终不敢杀他。而颜真卿自度必死,早就写好了遗表、墓志、祭文,把一切安排的有条不紊。直到两年后,李希烈大势将去,他的弟弟又被朝廷所杀,这使他最终动了杀心,派了一群太监来到囚禁颜真卿的蔡州,“缢杀之”,时兴元元年,公元784年。
对于此事在当时的反应,史书上用了四个字:“三军皆恸”。明朝的张凤翔说,古来殉难的忠臣不少,唯独颜真卿和岳飞的死最使人扼腕,“至今英雄之恨未销。”
同一年,卢杞被贬,在怨恨和恐惧中死去,史称“天下快之”。
两年后,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毒死,残部降唐。
4、
惜墨如金的史书自然不会去悬想颜真卿临难时的心境,但是幸好,后人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守护着颜真卿所写的只字片语。纸本易失,就把他的书法刻在石头上,传拓四方,流布天下。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透过那些雄健的书法去触摸他的内心。
《奉命帖》拓本
释文:真卿奉命来此,事期未竟,止缘忠勤,无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终不改,游于波涛,宜得斯报。千百年间,察真卿心者,见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达于时命耳。人心无路见,时事只天知。
《奉命帖》,此信写于被李希烈囚禁期间,“我奉命来此,没有完成使命,由于忠直忧勤,从没有回去的想法。即使内心悲伤也不改初衷。久在风浪之中,自然要承受这种结果。千百年后的人要认识我颜真卿的内心,就从这件事情来看吧。时也,命也,就是我此行的意义。人心无处可见,时事,也只有天知道。”
《乞米帖》
释文: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磬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辛。仍恕干烦也。真卿状。
《乞米帖》,说自己“拙于生事”,竟到了“举家食粥”的地步,不得已跟朋友告急求米,鲁公的“拙”,可见一斑。
《裴将军帖》拓本(局部)
释文:裴将军。大君制六合,猛将清九垓。战……
《裴将军帖》是一首赞颂猛将的五言诗,这是颜真卿最为激情澎湃的作品,飞动、生拙、雄强、空灵,出人意料的融合在一起。你会觉得,只有这样的字,这样一种带着憨劲儿的筋骨,这样一种热血,才配得上盛唐气象,才撑得起这个民族的天空。
无与伦比的力量感,是颜真卿书法最大的特色。
《寒食帖》拓本
释文:天气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数日间,得且住,为佳耳。
《寒食帖》,“天气还不是很好,你一定要走吗?寒食节也就这几天,如果你能再住一段时间,那该多好呀。”深情眷眷的家常话,让我们看到一个日常而温暖的颜真卿。后来的辛弃疾估计也被这两句话打动,在一首词里写道:“宦游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万花寒食,得且住,为佳耳。”
5
欧阳修说:颜真卿的书法就像正人君子,刚开始接触有些敬畏,时间久了便觉得可亲可爱。这就是颜真卿的魅力所在,他把人格,写进了字里。
性格即命运,细心持重的郭子仪终得善终,富贵寿考成为世俗意义上成功的榜样,而颜真卿则走向了另一种不朽。他的书法在包括韩国、日本在内的东亚国度风行千年,多少初学执笔的儿童,接触到的第一本字帖便是他那端正的楷书。1月16日,策划了整整六年之久的大展《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正式开启,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展厅内人头攒动,平均每人仅能在真迹前停留数秒。
颜真卿《祭侄稿》展览现场
颜真卿以及由他贯通起来的千年文脉,接受着来自世界的瞩目。
“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琴棋书画APP,如有争议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