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喜欢依靠感觉行事,成年人经历过无数次磨难与挫折后,驱使自己朝着理智发展,但是随着年龄,很多人会发现,人越老又越趋向于孩童化发展。人就是这么微妙,人的胚胎发育开始于母体子宫内,十月怀胎,“瓜熟蒂落”后经历人一生的使命。在这所世界上最贵的独一无二的房子里母子连体孕育生命,或许可以说这是人个体生命接触世界的第一次连接,这时母亲生命的状态如何决定孩子的生命状态如何,这就有了孩子天生和母亲身心相通的说法,虽然玄乎,但是不无道理,后面的婴儿时期,孩子需要妈妈的爱足够说明问题,就连斗字不识的老妪也知道这个关系。
所谓的早教,就是一个人的早期教育,现在人逐渐意识到一个人的教育并不是始于幼儿期,“3岁看大,7岁看老”,“0-3岁是孩子的黄金期,3-6岁是孩子的关键期”人们越来越更加从模糊意识转变为主动探索人的发展。有人由此得出结论,更早的教育在母体便开始进行。心情愉悦的母亲生出的宝宝也是开心幸福的;身体健康的妈妈也会生出身强力壮的宝宝;健康的饮食决定孩子的容貌、肤色、形体、甚至是性格;更甚者,妈妈的思维、脾气、所思所想都会在早期教育中影响孩子。有人开始进行胎教训练:赏析音乐,按摩,孕妇瑜伽,讲故事,甚至冥想,母亲在做任何事都要用可爱的口吻对着肚里的孩子讲解。当宝宝出生后,脱离母体,真正开始独立的时候,依赖性从生理到心理逐渐形成,并且越来越强烈。0-1岁的宝宝需要无条件的呵护,给予足够的安全感,让妈妈全方位的照顾小baby。但是在此过程中要逐渐学会“放手”,如奶睡,抱着睡等对宝宝不利习惯。
分离期是关键
等到了孩子2岁左右父母要学的内容就是与孩子来一场分离期,很多父母需要上班,强行离开孩子,导致孩子安全感缺失,父母与孩子的分离期是一门功课,做好了,轻轻松松,做不好就会产生大大小小问题。首先父母把分离当做平常事来看待,跟家里人商量做好分离准备,家人轮流带宝宝,妈妈可以从3分钟到5分钟到30分钟再到半天,一天逐渐分离,在此过程中要安抚宝宝的情绪,告诉宝宝爸爸或者妈妈要做什么,宝宝耐心等一下,爸爸妈妈马上回来,这时让家中其他人带着宝宝转移注意力,妈妈观察,到时间回到宝宝身边,蹲下来夸赞宝宝“哇,宝宝真棒,妈妈去**,宝宝可以跟奶奶玩啦!”(孩子很小时,蹲下来讲话,他会觉得对方很亲切)。这样宝妈宝爸就可以轻松愉快度过分离期了。分离期,有长有短,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排便训练可不简单
写排便内容的原因是在我初中,我亲戚家的小弟弟在我家生活两年,当时他5岁多,经常尿裤子,免不了被我妈打几顿,然后夜里强行换裤子,可是每次都不管用,好奇心趋势研究了宝宝排便训练。
1岁左右的孩子通常都要接受大小便的训练,随着括约肌的发达,孩子开始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的大小便,当大便经过肛门,小便经过尿道时,黏膜会产生强烈的刺激感,从而给孩子带来高度的快感。所以,当孩子学会自己脱裤子解大小便后,反复出现憋大便或憋小便,并将大便或小便解在裤子里的现象,这就是孩子肛欲期到来的表现。孩子的肛欲期一般会历经两个月左右的间,肛欲期一结束,则标志着孩子的性心理向着下一个阶段迈进。在这两个月里,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肛欲期的发展规律,破坏孩子肛欲期的发展进程,那孩子的肛欲期就会延长,有的孩子几个月甚至半年多都处于尿裤子和大便拉在裤子里的尴尬及痛苦之中。这个时期是训练孩子如厕的大好时期,但是一定要耐心地、愉快地训练他们。如果态度粗鲁急躁,或者言谈举止之间显示出对性器官的鄙视情绪,孩子就会感觉紧张,心理压力大,进而会扰乱孩子控制大小便的自然节律,并且还会让孩子对自己的身体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形成畸形的性压抑心理。因此,作为父母,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顺利度过这个“非常时期”。
1.接纳并尊重孩子肛欲期的表现
父母要懂得孩子肛欲期的心理和生理发展规律,从内心接纳和尊重这种规律,知道这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父母不可以把孩子尿裤子或者大便拉在裤子里作为谈资,更不可以当着孩子的面议论。家庭成员对待孩子肛欲期表现的态度要一致,否则会给孩子带来焦虑,导致这个阶段的延长。
2.平静地应对孩子尿裤子
当孩子把大小便解在裤子里时,要平静温和地告诉他:“宝贝,这不是什么问题,妈妈给你换上干净的裤子。”不要说诸如“宝贝,记住下次要去卫生间”这样的废话,要明白孩子已经知道了要去卫生间大小便,只是他在目前这个阶段很难做到。
3.千万不要羞辱、责骂孩子
当孩子把大小便解在裤子里时,父母千万不要对孩子说:“都这么大了还尿裤子!”“你怎么这么笨啊!”“怎么不知道去卫生间大便?”“其他小朋友怎么就不尿裤子呢?”“你下次再尿裤子,我就不喜欢你了。”……要知道,羞辱和责骂并不能够改变孩子生命发展的本能,反而会让孩子产生自贬心理,从而影响孩子人格中自尊的建构。
4.不要打搅孩子对排泄物的研究
当孩子对自己的排泄物进行研究时,父母可以告诉他不要把大小便到处涂抹。如果孩的手上沾上了大小便,你可以温和地告诉他,大小便中有细菌,如果不先洗干净手上的大小便,会生病的,然后协助孩子洗干净就可以了。父母不要以“肮脏”“羞”等概念来训斥孩子不讲卫生。
5.帮助孩子学会控制大小便
控制排便是儿童发育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意味着孩子学会了便前有暂时的等待,然后到合适的地方去排泄。控制排便是一个复杂的条件反射过程。在这之前,孩子在意识到膀胱或大肠内有充盈感时就会自动排出大小便,这是一种先天形成的无条件反射。但有控制的排便,则是将充盈的信息先反馈到大脑,等到了便盆处,再指令膀胱、肠道括约肌等器官放松并进行排泄。可见这一复杂过程与儿童膀胱、肌肉发育及大脑皮质功能的发育完善密切相关。
6.在训练孩子上厕所时,父母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父母配合掌握儿童排便习惯。一般在孩子睡前、睡后或吃奶、喝水后1小时,让他坐在便盆上,用“嘘嘘”声来引导他。通过时间、声音、坐盆姿势等相配合,形成排便的条件反射。
(2)让孩子坐在便盆上大便。在这段时间里,即使孩子尿裤子了,或是大便已经排出,也应该坚持让孩子去坐便盆,强化排便行为与便盆的联系。刚开始训练孩子使用便盆时,坐盆时间不要超过5分钟,坐盆时不要喂食,也不要让其玩耍,以培养良好的排便习惯。父母平时要多观察孩子的表情,一般来说,孩子大便前会有放屁、面红、使劲、发呆等表现。
(3)培养孩子定时大便的习惯。让孩子在固定的时间坐盆,并用“嗯嗯”声相配合,可以逐步养成孩子定时大便的习惯。儿童控制大小便的次序是:夜间控制大便——白天控制大便——白天控制小便——夜间控制小便。女孩学会控制排便会比男孩稍早一些。
绝大多数孩子,在2~2岁半时能全天控制大小便。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体格发育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在排便控制上,父母不要相互攀比,只要坚持训练,一定可以成功的。
孩子0-7岁总共有30多个敏感期
1.明暗敏感期(0~3月)
黑白闪卡,窗帘调节光线,可以分辨黑白
2.味觉敏感期(4~7月)
可以尝出酸甜苦辣咸
3.口腔敏感期(4~12月)
不阻止吃手;多咬东西。
4.手臂发育敏感期(6~12月)
撕纸;抓东西;丢东西。
5.大、小肌肉发育敏感期(1~3岁)
爬;爬楼梯;走路。
6.细微事物敏感期(1.5~4岁)
观察手中玩具细节;尝试教日常生活的物品;观察蚂蚁;手里尽量让孩子揣着东西
7.语言敏感期(1.5~2.5岁)
多交流,眼神互动,多鼓励孩子与同龄,与家人,与大孩子,与老人共度时光
8.自我意识敏感期(1岁6个月~3岁)
尊重理解孩子的脾气;维护好物权意识;在外多给孩子面子;做好给孩子处理善后工作的心理准备;不断有耐心重复讲给孩子秩序与规则。
9.社会秩序敏感期(2.5~4岁)
尊重孩子的规则,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如何处理自己的东西和人际关系,相信他能把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
10.空间敏感期(3~4岁)
多给孩子买一些类似的玩具、乐高积木等,让他们尽情的垒高高;让孩子上下爬高,后退等。
11.色彩敏感期(3~4岁)
鼓励孩子用颜色笔画画,教会孩子画圆、三角、竖线、横线等简单图形;充分尊重孩子想象力,不要对孩子画作作过多评价;不宜过早进行成人画画的训练,束缚孩子的想象力。
12.逻辑思维敏感期(3~5岁)
家长要认真对待孩子这些看似无厘头的问题,如果回答不了,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书、上网找答案,正是在这一问一答中,孩子形成了逻辑思维。
13.剪贴涂敏感期(3~4岁)
为孩子提供安全的工具和素材,然后让他们自己尽情享受就好。
14.藏、占有敏感期(3~4岁)
让孩子拥有自己支配东西的权力,尊重他们,同时让他认识到别人的东西也不能随便乱拿,尊重他人。
15.执拗敏感期(3~4岁)
3岁是人一生第一个叛逆期,这一敏感期对家长也是很大的挑战,首先家长不要跟孩子硬碰硬,也不要为此就给孩子贴上“不听话”“任性”的标签,不妨先换个角度看看孩子为什么如此执拗,或许会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16.追求完美敏感期(3.5~4.5岁)
尊重孩子吧!按照他喜欢的给他,不要把问题夸大化,不同的时间点针对不同的问题。
17.诅咒敏感期(3~5岁)
孩子喜欢骂人、诅咒人,这时候孩子发现语言是有力量的,他们对这些词感到陌生又好奇,但并不代表他们的内心。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只要忽视、淡化,孩子觉得无趣,慢慢就不会说了。
18.打听出生敏感期(4~5岁)
爸爸妈妈不要逃避这个问题,拿出绘本和百科全书,好好的给孩子讲一讲吧,只有解决了来源问题,孩子才能更好的认可自己。
19.人际关系敏感期(4.5~6岁)
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处理矛盾的技巧,但不要干涉孩子自己去完成交往,交往能力是与生俱来的,但交际能力是需要锻炼的。
20.婚姻敏感期(4~5岁)
不要干涉孩子,给他们空间去“爱”,可以引导他们认识互爱的正确婚恋观。
21.审美敏感期(5~7岁)
这段时间孩子尤其是女孩子们是格外喜欢打扮自己,但这种打扮也许在大人眼中有些夸张,但他们需要大人的肯定。爸爸妈妈不必一定要认可此时的“美”,只要认可孩子就好了。
22.身份确认敏感期(4~5岁)
通过角色扮演让孩子找到归属感。
23.性别敏感期(4~5岁)
对异性产生兴趣,别给孩子戴上“小流氓”“不知羞”的帽子啦,他们只是想知道自己跟别人区别,拿出百科全书好好的给孩子讲一讲吧,必要的性教育是可以保护孩子免收伤害的。
24.数学概念敏感期(4.5~7岁)
这是跟孩子数学启蒙的最好时期,爸爸妈妈可以多和孩子玩一些数字游戏,适当的让孩子买一些东西来锻炼能力。
25.识字敏感期(5~7岁)
识字这件事最怕揠苗助长,大人不要强行给孩子灌输认字,可以准备很多写着字和拼音的小卡片,放在家里的各种用具上,孩子受到环境的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能认识很多字啦。
26.绘画敏感期(4~7岁)
这时候家长要为孩子提供一个能自由发挥的环境,可以和孩子约定好画画的时间地点,避免孩子到处乱画。有条件的家长愿意“贡献”一块墙壁让孩子创作就再好不过啦!
27.音乐敏感期(4~7岁)
喜欢唱就让他唱,喜欢跳就让他跳。除了通俗音乐,爸爸妈妈也可以选择一些高雅乐曲帮孩子陶冶情操。
28.社会兴趣发展敏感期(6~7岁)
带孩子多参加交往活动,或者做一些社会性公益活动,如捡垃圾、义卖等,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29.数学逻辑敏感期(6~7岁)
让孩子数数台阶和楼层,告诉他们数列之间的关系,工具书和数学游戏也可以帮助孩子理解序列。
30.动植物、解学实验、收集敏感期(6~7岁)
多为孩子制造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带孩子去远足、动物园、植物园,或者是是楼下花园,不要干涉他们的观察大业,必要的时候结合百科书,让孩子学会使用工具书。
31.文化敏感期(6~9岁)
通过书籍、电影、动画、音乐、旅行等多种方式,将大千世界待到孩子的面前。
接下来谈到,孩子一生最重要的五大能力发展:运动,精细动作,社交,适应,语言。
运动
0-12个月宝宝发展史:“宝宝一睡,二抬,三翻,四撑,五抓,六坐,七滚,八爬,九长牙,十站,十一扶,周能走。”除了了解正常的发展史外,还要了解到宝宝的运动时期,0-12岁是关键期,特别是3-12岁,此时运动不光光是我们的体能训练,还有感觉统合,即人大脑与身体互相协调的学习过程。其中五大感觉统合包括平衡统合、本体统合、触觉统合、视听统合、触觉统合。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司令部,内部不同部位必须经过统一协调的工作,才能完成人类高级、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自我调控力、概括理解力。当大脑对感觉信息的综合发生问题时就会使机体不能有效运作,这种情况就是感觉统合失调,会给人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方法:
1.对宝宝进行抚触、按摩(肘部、脚底按摩);
2.适当的游泳课;
3.通过早教机构感统训练;
4.跷跷板、平衡木等游戏刺激等。
精细动作
个体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指个体主要凭借手以及手指等部位的小肌肉或小肌肉群的运动,在感知觉、注意等多方面心理活动的配合下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它对个体适应生存及实现自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处于发展早期的儿童而言,他们面临多种发展任务(如写字、画画和够取物体等),精细动作能力既是这些活动的重要基础,也是评价儿童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
抓握动作是个体最初的和最基本的精细动作,在此基础上又发展起写字、绘画和生活自理动作技巧。手部动作的获得扩展了儿童获得环境信息的途径,丰富了儿童探索环境的形式,使儿童的探索行为更为主动和有效。
(一)抓握动作的发展
Hallberson具体描述了4—13个月儿童抓握动作发展的过程,认为抓握动作的发展是逐渐由最初的肩、肘部的活动发展为成熟阶段的指尖活动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九大阶段。
第一阶段:在约4个月大时,婴儿够不着红色立方体。
第二阶段:发生在5个月初,婴儿能碰触到红色立方体,但却不能“抓握”。
第三阶段:被称为“原始抓握”,发生在5个月末,婴儿用手臂圈住立方体,然后再在另一只手或者胸部的支撑帮助下使立方体离开支持表面,但这一动作过程中手指的精细动作运动不占据主要地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抓握”动作。
第四阶段:约6个月大的婴儿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抓握动作,能够弯曲手指“包住“立方体,然后用手指的力量稳稳地抓住立方体。
第五阶段:出现在婴儿约7个月大时,动作形式与第四阶段的动作非常相似。不同的是,婴儿这时手指的力量已能克服重力作用,使立方体离开地面。婴儿在抓握时其拇指保持与其他四指平行,同时用力“抓握“立方体。
第六阶段:婴儿表现出初步的“对指”能力,即抓握过程中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拇指的指腹与其他四指的指腹相对)。
第七阶段:出现在婴儿约8个月大时。抓握过程中,婴儿的手在立方体一侧放下,拇指接触立方体的一个平面,食指、中指接触与拇指所在立方体的平面平行的另一个平面,然后在3个手指的共同“努力”下抓起边长1立方英寸的红色正方体。
第八阶段:发生在婴儿约8—9个月大时,抓握时拇指与食指相对,可用两个手指抓起立方体。
第九阶段:区别在于前八个阶段“抓”的动作中使用全部手指的情况,13个月左右的婴儿可以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用指尖抓起立方体。
由此可知,儿童从不成熟的抓握模式发展到成熟的“对指抓握”模式,要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
(二)绘画和写字动作的发展
1、握笔的姿势和动作
无论是绘画还是书写,都必须以灵活运用手中的笔类工具为前提。一般而言,2-6岁是儿童握笔动作技能迅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儿童不断地尝试绘画书写,大部分家长也会在这一时期注意让儿童模仿学习绘画和书写中所必需的握笔动作。
从儿童握笔的手姿势的发展来看,最早抓握笔的动作包括整个手和手臂的运动,表现出“手掌向上的抓握动作”,即儿童在抓握笔的时候掌心向上,手掌和手指一起活动来抓握笔。用这种笨拙的握笔动作形式,儿童很难进行有目的绘画书写动作。随着在绘画、书写活动中偶然性的尝试以及在教师、家长的指导下不断学习调整握笔动作,儿童“手掌向上抓握”的握笔动作逐渐被“手掌向下抓握”的动作所取代,拇指和其他四指开始在绘画和书写技能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儿童对握笔姿势进行调整的部位看,刚开始学会握笔的儿童一般会通过手臂和肘部的运动来调整笔的位置,但在手指的协调运动能力发展后,儿童逐渐更习惯于用手指来调整握笔姿势和笔的位置,手臂和肘部的运动频率迅速下降。此外,儿童握笔的部位逐渐向笔尖位置靠拢。2—3岁的儿童表现为握住靠近笔尖的部位,主要依靠肩关节的活动来进行绘画和书写,然后逐渐发展为用肘部来控制笔的运动,最后发展为用手指的活动来控制笔的运动。
2、绘画技能的发展
一般而言,大多数儿童在15—20个月时就开始出现无规则、无目的地乱涂乱画。虽然这种最初的尝试可以只是偶然出现的,但因为受到动作的视觉效果和家长称赞等反馈信息的强化后,绘画动作发生的频率逐渐上升。随着手部动作控制能力的发展以及练习经验的增多,儿童从最初的漫无目的地涂抹到开始有目的地画画,绘画动作的速度开始放慢,手的动作也不再紧张而变得自然。
研究者对儿童绘画的自然观察发现,其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乱涂阶段,主要是获得绘画所必需的手眼协调能力;(2)组合阶段,主要是图形的出现和混合,儿童开始学会描绘螺旋、十字等基本几何图形,大约2岁的儿童能画出一系列的螺旋和圆圈,在动作的协调控制能力和目的性加强后,儿童能对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基本图形进行较为精确地临摹和绘画,在此之后,开始出现简单组合几个图形的绘画;(3)集合阶段,这一阶段出现的不仅是混合了几个简单图形的较为复杂的图形,而是几个图形、图像的组合,例如同时有人物和图形的图片;(4)图画阶段,发展到这一阶段,儿童在绘画中所混合的图形的数量增多,图画的内容也更为复杂,儿童的绘画动作更为精确、复杂。
3、书写技能的发展
绘画能力的初步发展是儿童书写技能发展的前奏,其绘画练习经验也有利于儿童书写技能的获得。一些研究表明,只有在绘画能力逐渐发展到能完成9种图形后,儿童才真正具备文字书写技能所需要的必要基础。
从儿童书写技能的发展过程来看,4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具备书写字母和数7字的能力。他们通常可以书写可辨认的数字和字母,但这些字母和数字笔画歪斜、东倒西歪、间距不一,每个字母和数字都比正常书写的字体大几倍。到5—6岁时,儿童已经会书写自己的名字。但是5岁儿童书写的字母和数字在字形上仍很不规则,所写的字母和数字字形仍然偏大,而且在书写一行字母时,后面的字母会越写越大。6岁儿童书写的字母和数字还是东倒西歪、参差不齐,字形虽然比较5岁的儿童变小,但还是明显大于正常成人书写的字母。7岁时,儿童书写的字母和数字的字形明显变小,小学二年级的儿童更是表现出较高的书写水平。但即是到了小学三的上级,还是有一部分儿童表现出字母书写困难。
(三)自理动作的发展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家庭和社会对儿童提出的早期重要发展任务之一,包括穿衣、洗漱、进食等基本技能,其中穿衣、洗漱、进食等还包括了多种类型的动作。
这些在成人看来很简单的生活自理行为,对处于发展早期的儿童而言,却要付出极大努力、达到一定发展水平后才能达到。例如,穿衣技能,只有当动作技能的控制协调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儿童才能使身体各部分进入相对应的衣服空间里去。儿童要把一只手伸到袖子的尽头或者把一条腿伸到裤管里都不是简单的任务,需要视动整合能力和灵活的双手活动进行协助。不同自理动作的发展对个体能力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因此其发展过程也各有差异。各种生活处理动作技能的典型出现时间表如下:
手指的运动让宝宝更聪明(爱动手的宝宝爱动脑)
孩子到了2岁左右,随着思维和动作的发展,产生“自己动手”的愿望,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工具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巧程度,开发孩子的智力。下面的一些小游戏或者简单劳动在家庭中就可以办到,父母不妨让孩子多锻炼:
撕纸 拿五颜六色的纸,让孩子自由地撕成条、块,并可以根据撕出的形状想像地称为面条、饼干、头发等等。如果家里有缝纫机,妈妈可以在比较硬的纸张上用缝纫机踏出针孔组成的各色图形,让孩子撕下来玩。
折手帕、纸巾 手帕、纸巾都是柔软的,可以随便折成各种图形,教给孩子怎样折出角、边,折成纸船、纸鹤、花朵、扇子等等。
穿珠子、纽扣 让孩子用线、塑料绳把各种色彩、形状的珠子、纽扣穿起来。随着孩子动作的熟练和精细化,珠子和纽扣的洞眼可以逐渐变小,绳子逐渐变细、变软。
夹弹子、糖球 让孩子用筷子把碗里的玻璃珠或者糖球一颗颗夹到其他的容器里,锻炼一段时间后可以换成颗粒更小的圆形豆子。
比划动作 在唱歌、跳舞、学儿歌的同时,可以教孩子用小手比划各种动作,把内容表演出来。
手工制作和生活自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结合日常生活,让孩子自己系鞋带、拿筷子吃饭;给孩子准备小剪刀进行剪纸制作,玩插塑类的玩具等等都可以增进孩子精细动作的发展。
专家指出,手指的运动可以刺激大脑的广大区域,而通过大脑的思维和眼睛的观察又可以不断纠正改善手指的动作精细化程度。眼、手、脑的配合协调能够极大地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所以家长务必要给孩子多动手的机会
宝宝会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品,尤其喜欢将小的颗粒放入瓶子里,倒出,再放入。这时应加强看护,防止宝宝将钮扣和一些豆类物品塞进鼻子或耳朵里。宝宝还学会用手势代替语言,当问及:“妈妈在哪”一类问题时,他不仅会用眼睛看,而且还会用手去指。这时的宝宝更加淘气,并且学会了开抽屉,常常扰得您“家无宁日”。
“用手”是人类智慧的独特表现,宝宝常握用手的本领需要一个相当长的教与学的过程。父母如能根据宝宝生长发育的规律及时给予适当的训练,不仅能使宝宝的小手灵活,同时还能促进大脑的发展。
社交
人只要存在一天,就要学着与外界相处。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社交达人。要想孩子成为社交的佼佼者,必须了解孩子社交性的发展和特点:
1 社交冷漠期(0~2岁)
这个时期的孩子通常不开放自己、不欢迎陌生人,其实这说明孩子自我认知发展得比较好。家长不要逼迫这个阶段的孩子跟小朋友玩,会影响到孩子内心的安全感。不如让孩子自由选择社交范围与程度,同时培养孩子独处的能力,同时专注于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
让孩子知道“我”是什么概念,家长可以经常问:“你的鼻子呢?”“你的小手在哪里?”
2 社交准备期(2~3岁)
沟通是社交能力中最重要的部分,而2岁的孩子正是语言发展的黄金准备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太会说话,但他们会认真地听爸爸妈妈说话,家长可以跟孩子介绍:这是小哥哥,这是小妹妹,我们一起玩儿吧。
到3岁的时候,孩子的物权意识开始让他们享受支配物品的快乐,交换物品事实上是社交人际关系真正的开始,孩子开始和小朋友“分享”,交换食物与玩具,这是最初的一对一社交。
3 社交敏感期(3~6岁)
3~6岁是孩子的社交敏感期,也是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的最佳时期,这一阶段家长要了解孩子的社交能力发展特点,用正确态度对待孩子,避免误解孩子给孩子带来伤害。
3、4岁孩子的语言能力仍在发展中,所以在与人交往时,常因为无法正确表达,而产生“类似”攻击性的行为,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家长只需及时制止,耐心引导,便可以很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到4、5岁的时候,孩子会逐渐发现,社交关系并不仅仅是交换食物与玩具,真正的朋友是建立在志趣相投,彼此关爱的基础上。家长会发现孩子一起玩得小朋友,一定是与自家孩子有某些关联性的。
方法:
1.父母以身作则,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落落大方、社交能力强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高情商的人的支撑,高情商父母言传身教在日常生活中以无形、有形的影响着孩子,“细节决定成败”,也许就是吃相、坐姿、眼神都会影响社交。所以,作为父母,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作风,制定家庭规则并且严格执行,孩子才能从良好的家庭氛围中受到熏陶,成为优秀的社交达人;
2.交给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具体的、有效的社交策略,尤其是对鼓励胆怯型的孩子格外适用。比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人询问:"我想和你们一起玩,可以吗?"、”我可以和你交换玩具吗?“还可以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中做客,通过父母的权威给孩子树立威严(狐假虎威之势),帮助孩子与其他孩子建立联系;父母联谊,交流育儿经验,多去各自家庭走动,让孩子更加自信。
3 给孩子创造丰富的社交环境
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加入到其他小朋友当中,不一定证明孩子无法和别的小朋友相处。也许只是他不喜欢某种游戏方式。如果孩子喜欢安静一点的游戏,不如先锻炼孩子从”小圈子“开始社交,再培养他们到”大集体“去。比如:邀请孩子幼儿园的同学、邻居的小朋友到家里玩儿,或者带孩子参加成年人的聚会,都是在帮助孩子创造社交环境。家长在此时教孩子如何待客、如何帮助别人、分享玩具。如果孩子把食物和玩具分给其他小朋友,家长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孩子社交的兴趣和信心。
4 从游戏中提升孩子的能力
这和成年人的”公司团建“是一个道理,在轻松的环境下,集体完成某件事,可以快速地使人际关系升温,并提高了协作能力。通过玩游戏让孩子建立社交意识是最简单、最轻松的方法。
比如:拔河、跷跷板、躲猫猫、轮流搭积木等等。如果家长陪孩子一起搭积木,也一定要轮流来,让孩子学会等待、学会轮流,这是基本的规则建立。
5 让孩子体会到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
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教孩子敏感地判别他人的情感变化,是家长应当重视的事情。
比如:如果孩子一直用手打你,家长可以夸张地表现出痛苦的样子,并且告诉孩子”妈妈很伤心,打人是不对的,妈妈很痛。“要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有情绪的,他做的行为会让别人生气或者是不开心。如果孩子突然亲你,或者邀请你一起玩他喜欢的玩具,家长要表现出欢喜,让孩子知道,他的这个行为使你很开心,你喜欢他这样做。
适应
适应能力培养包括自控能力、自理能力、与人交往、安全意识等能力。幼儿在3-6岁就是形成这种能力的关键时期。专家认为,适应能力是后期智力发展的基础。
方法:
1、多带孩子出门,让孩子面对各种不同的环境。不能让孩子一直待在家里,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不同的环境来成长。
2、鼓励孩子多去和小朋友们玩、多参加集体活动,孩子生活在集体环境中与别的孩子打交道的时候能够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交流,同时增进人际交往能力,出现矛盾时,不要过多干涉孩子们之间的打闹,让孩子自己学会处理冲突和矛盾。
3、在保证孩子安全的情况下,多让孩子自己独立的做事情,不但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还要学着收拾玩具,房间,帮妈妈洗碗,擦桌子,扫地等等。很多父母总是等不及要帮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实际上阻碍了孩子适应能力的发展。
4、让孩子受一些挫折教育,生活中并不总是充满鲜花和掌声,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缺点的,当孩子接受自己不是完美的,不是中心时,反而更能让他轻松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集体。
语言
儿童语言发育的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意识的交流阶段(0-4个月)
第二阶段:有意识的交流阶段(4-9个月)
第三阶段:单词阶段(9-18个月)
第四阶段:词组阶段(18-24个月)
第五阶段:早期造句阶段(24-36个月)
第六阶段:句子掌握阶段(3-5岁)
第七阶段:完整的语法阶段(5岁-成人)
孩子语言能力伴随一生,不得不重视。语言障碍原因有多重因素决定,常见的原因如下:
1.家中语言种类多(方言多)
2.过于软烂的食物影响说话,口腔肌肉得不到锻炼,就会导致宝宝发音不标准、口吃。
3.缺少语言环境
把孩子扔给电子产品;他不说你就懂,他就不用说;你说话太快,宝宝跟不上;不停指责孩子发音。
网络语和叠词不适合宝宝
小盆友、酱紫、你造吗、妹纸……吃肉肉、睡觉觉、喝水水……这些网络用语和叠词,都在影响着宝宝的语言发育和对事物的理解。
在和宝宝对话时,对事物描述清晰准确:例如你教宝宝说汽车时,应该是细化到小轿车、公交车、自行车、摩托车,而不是“车车”!
4.孩子的前庭失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前庭失调主要的表现之一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儿童在习得语言的过程中,需要集中注意力去听。如果听的时候无法集中注意力,就很可能习得错误的语言表达方式,如发音不清、添加、替代等,影响说话的质量。
在交谈中,如果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对方说话,则可能出现答非所问,让对方感到心不在焉,谈话难以维持,影响正常交流。
5.本体失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本体感觉主要指肌肉的收缩与伸展、弯曲以及关节间压缩的感觉。人体依靠这种感觉进行动作和行为调节,有目的地进行肌肉的收缩和松弛,由此所产生的自身状态和运动。
本体感不足的孩子,会因舌头、嘴唇肌肉、呼吸和声带的控制不良,造成语言障碍。
6.触觉失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触觉失调表现为触觉十分敏感或过度迟钝,对于触觉过分敏感的儿童害怕别人触摸,容易紧张害怕,性格孤僻,人际关系较差,不愿说话。因此,发音器官得不到充分的锻炼,造成其僵硬不协调,言语能力及交往能力发展均受到影响。而对于触觉过分迟钝的儿童,在说话时,下颌、唇、舌等构音器官感觉迟钝而造成的精细运动不佳,也会出现语言障碍。
7.听觉统合失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听觉担任着重要的角色,听觉统合失调表现为对某些特定的音乐固执的喜爱。比如:会听到某种声音而发呆;特别害怕听到某些声音;喜欢无端尖叫或自言自语;对别人的话听而不闻,经常忘记老师说的话和留的作业等等。这些不良的表现,都会影响到儿童对语言的理解以及表达。
8.视觉统合失调与语言发展的关系。
视觉统合失调主要表现为视觉不平顺,阅读时出现跳字、跳行,写字时,容易丢三落四,不能很好的把字写在田字格内。视觉统合失调还会影响到儿童对事物的认知,以至于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语言发展。视觉统合失调还会影响到儿童对事物的认知,以至于影响思维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语言发展。
最后道一句方法有千千万万种,适合宝宝个体身心发展的方法就是好的。早期育儿也不可忽视。有什么后期再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