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器本身就是个风口
孵化器,这个名词从新鲜到耳熟,经过了4年。
2013至14年,孵化器的概念被引进,到处涌现创业咖啡,都在讲YC,讲路演讲创业故事;
2014到15年,3W、WEWORK、创场模式遍地开花,一时间VC变得满街跑;
2015年至16年,中字头和民间资本群舞,无数的园区涌现,打着孵化的名头行地产之实;
2017年,水落石出,裸泳的开始退场,能活下来的都是干实事和有背景的。
在刚开始时,创业者还以为孵化器就是拯救者,以为跟着大哥走就能融资上市走上人生巅峰。事实上干孵化器的人也是创业者,是为了赚钱才做的。而孵化器赚钱的方式要么是收租要么是投资,他巴不得你就是下一个马云。投到现象级别的项目,通过机构接盘卖掉股权退出,是所有孵化器的目标。
笔者在创业前和数十个孵化器打过交道,还有一段时间在孵化器里面做运营,因此对这个商业形态算是有了解。
现在市面上多数孵化器是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个风口的产物。它们存在无非三个逻辑:1、包装物业分租给创业者做二房东赚租金差价;2、刷在野项目择优投资卖股权变现;3、凑项目刷数据应付XX拿补贴。
对创业者来说,孵化器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但是首先要了解它的属性,了解它的规则。
在前两年孵化机构举办活动,都能吸引来一大群人。
很多人都是因为看了那些一夜暴富的故事,对创业充满着无限憧憬而来的。但是事实上真正能被孵化器看上眼的项目是很少的,能够通过孵化器获得融资的更少,拿到钱把项目做活的就更少了。
在某些创业就像吃饭喝水的城市比如深圳,项目一出来就拿到投资是可能的。但是在二、三线城市里,投资者是实在没法把钱花出去。
在去年有个知名创投机构进入了这个城市,第一场开放日活动我受邀出席,和几位大咖一起坐导师席。当时感觉这几位老总是真亲切,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本市的创业环境改善充满了信心。一年过去了,这家机构已经鲜少做活动,大咖们也久未露面。
创业者可不是韭菜,割了一茬还有一茬。孵化器的口碑做不出来,很快就会在创业圈里沉沦。
创业人群很实际,学习各种知识和交流都只是配菜,找机会融资才是主菜。当这群人被创业的苦逼吓到,同时了解到不会有瞎钱砸到自己的头上后,自然就不再来了。
另一方面是,孵化器的实力被看穿了,创业者不买账。每个孵化器的容量和资本都是有限的,能服务的项目数量受资源限制,大多数的创业者必然都会被挡在门外。很多孵化器最终都沦为分租办公室,想象中的创业者文化与互动成了小概率事件。
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孵化器,既有官方背书的,也有企业和民资做的。那创业者应该怎么判断孵化器是否靠谱,那个孵化器适合自己进呢?
以下是一家经验之谈,仅供参考:
首先搞清楚孵化器为谁服务
孵化器也是一个公司,虽然它也会做公益服务,但始终不是非盈利社会组织。从结果来看,孵化器是为投资人服务的,本质上是2VC的项目。
这里要了解一个概念,创投。创投(venture capital investment) 创投是创业投资的简称。创业投资是指专业投资人员(创业投资家)为以高科技为基础的创新公司提供融资的活动。
正是因为有创投的需求,才会出现孵化器这个同时兼具服务与投资属性的第三方角色,它的格局是因创投的需求而设置的。那怕刚开始说的多贴近创业者,做创业项目的合伙人,但是最终还是站在投资人的立场,所以创业者一般会将孵化器与VC看成同一个角色。
只有一些高校型和咨询型的新型孵化器、加速器的格局独特,它们不在乎回报率。但是这种机构的资源更有限,对项目的分配要么是均分,要么是以说不清的规则来分配。
创业者为什么要找孵化器呢?或者说,什么样的创业者才需要找孵化器呢?建议先搞清楚这是一个谁说了算的游戏。
谁在玩这场创投的游戏?
原本创业就是创业者自己承担的苦逼活,只需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行。但加入了创投的游戏以后,创业就要对投资者负责,接受股东的监督。投资者既是天使也是魔鬼,往往在创业者眼中比市场还难以应付。
具有成长性的创业项目和话题性项目是资本的最爱,那些具有很强复制性和潜在市场巨大的项目会受到青睐。而那些很小众的项目,不能从互联网、金融上借力的项目往往会受到忽视。如果你只是做一家店,或是销售现成的产品、提供区域性的服务,多数只能获得展示机会,最终拿到钱的可能性极低。
这是由创投的逻辑决定的,他们不怕风险,就怕预期回报太低。有些由企业、高校、政府几方合作的孵化器是不计较回报的,但是他们也有在乎的东西,后面会讲到。在项目的发展在正轨上时,资方可以不说不管默默添砖加瓦,但要是大赚或亏损时,他们就要出手了。
假设你的项目真的够好,被选中进入孵化器的训练营,也不要太早高兴。即使你通过了整个孵化流程,也不代表就能获得投资。所以最有实力的项目根本不走孵化流程,都是直接凭经验从孵化器拿资源。
对于小项目来说,进入孵化器能够获得产品打磨,种子用户、商业培训等等的经验,也是一次有益体验。特别是大学生创业项目,能够进入一个真正的职业化的环境很重要。有的孵化器走YC模式,会在训练营毕业后给一笔种子资金,但同时也要项目离开孵化器去自力更生。国内的孵化器普遍是增设门槛,即使项目走完孵化训练营也得不到资金。而且在孵化期完结后,项目继续留在孵化器的话就要交房租了。
有些地方的创业扶持政策会跟孵化课程挂钩,人社部门把对创业者的筛选环节以购买服务的形式下放到孵化器。目前有专门对创业新人的SYB课程,上完课后会颁发证书,学费由政府补贴,这也是获得创业(需本地户口)无息贷款的一个渠道。
孵化器就是一个连接器,串联起在创投游戏中的参与者。孵化器可以看作在创业者与资本之间的第三方,在服务上偏向创业者,在利益上倾向资本。投资者和孵化器的合作方式有多种,包括LP(有限合伙人)、孵化基金、公(私)募基金投资,它不会做投资链条中的所有环节,其中的项目筛选、辅导都留给了孵化器完成。作为回报,孵化器往往拥有项目的少量股权,在未来的投资和变现有优先权。
凡是跟钱有关的事情都复杂,资本端众多的参与者各有一套规则,对于创业者来说不可能都了解,因此就需要孵化器这个第三方提供服务。基于这个需求,孵化器就顺理成章成为了项目的导师,逐渐走向成为合伙人。最终孵化器的盈利就建立在这些项目值钱后,将股权变现退出。
我认识的很多创业者在认识孵化器的投资逻辑后都表示:再融资时不会考虑专业投资者和机构。因为他们觉得专业VC不如民间投资者爽快,创业者要比平常多做很多事情。
不过我觉得凡事有得有失,得大于失就可以尝试。
互联网时代的玩法
创投是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它有着和传统生意不一般的套路,俗称“互联网思维”。
在这个游戏中,大家都心照不宣地打别人的口袋主意。
创业者想要的是投资人口袋里的钱,借鸡生蛋白手起家。
孵化器想要的是创业者手中的股权,未来用它换真金白银。
创投家想要的是创业项目在市场中产生的价值,未来通过接盘侠或二级市场变现。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创业和传统生意的差异,大家都不需要等到条件都齐备才交易。有些高手看准了机会就直接拉人建团队练习PITCH,纵横N个路演会后就专注于挑选财务合伙人,快速地引入小额投资,接着就是进孵化器拿免费资源。
当你不够强大时,用股权来换取资源,用钱换时间是可以选择的。孵化器的逻辑是像拼图一样把创业项目缺的拼图凑齐,而创业者对孵化器的逻辑是利用它来节省时间。
时间也是资源,而且是很重要的资源。现在风口过得特别快,如果你一个项目要筹备个一年半载才启动,机会窗口和市场都会变化。
孵化器是好东西
抛开市面上那些挂着孵化幌子做地产的不说,孵化器的本质就是一个连接器,连接人、资源、市场。对于创业项目来说,能够入孵并不吃亏,只要能成功做出成绩,给孵化器的一点股权交换并不亏。而且一般会走孵化流程的都是初出江湖的新人创业者,经过一个孵化周期出来后总会想清楚一些东西。
对于创业者来说,创业路上的坑能避一个,成功概率就提升一点。孵化器一般都能针对融资、股权、法律风险和团队进行评估,帮助创业者正确地认识自己。而一些更专业的机构还提供导师帮忙打磨产品,设计冲刺周、指导路演、寻找种子用户等,令创业者变得更强大。
孵化器的价值
绝大多数的年轻人初次接触孵化器都是希望能获得投资,但是这个美好愿望是多数不能实现的。除了少数自带光环的创业者外,只有少数项目能真正通过孵化器拿投资。而且随着市场的成熟,孵化器开始在早期估值和种子投资额度上越来越保守。
那么我们还找孵化器干嘛?
对于本身具有一定市场能力的人来说,将项目入孵是为了快速成型。创业总是发生在条件不成熟的阶段,就需要用到自己不具备的资源,这时要么用钱去买,要么就是与第三方用股权来交换。
缺钱是创业的常态,所以孵化器一般都会有一些无法计价的资源都是免费提供给创业者,例如种子用户、法律咨询、公开的路演机会、媒体曝光等等。收费的服务如财税、合同、融资、场地、招聘、劳务派遣等,价格上都比市面上更公道。如果创业者能善用这些免费与收费的资源,往往有利于项目快速地启动。
一个优质的孵化器会连接优质的资源,即使是从大企业中出来的高管的人脉也没办法与之相比。
有些孵化器为了维持经营,不得不增加一些业务,使它看起来更像个广告、咨询公司。
但实际上孵化器资本雄厚的话根本不需要搞副业,它只需要完成资方的要求就足够盈利了。就以孵化器的标杆YC来说,它就只需要不停地刷项目,做好投融资管理就好了。对于资方来说,孵化器的等级和服务内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刷出好项目。中国不缺投资人和钱,只是很缺值得投资和有回报的优质资产。风口大家都能看到,但是需要有投资对象才能入场,手上有货才能吸引金主。
所以现在的孵化器在找不到能赚钱的项目就转而找具话题性的项目,比如自带标签、光环的创始人,如余佳文、王凯歆等,入孵化器后第一件事先学讲故事。通过讲故事先挣了关注度,好让投资机构也提高知名度,然后亏掉的钱通过广告效应吸引民资参与基金赚回来。
判断一个孵化器是否靠谱
1、看信息能力,是否有与创业密切相关的信息。
孵化器的运营者往往都出身自创投圈,能够获得很多最新的趋势信息和项目信息。往往是你头脑中仅有个项目概念,只要你说出来,他就能找到对标的项目和估值、市场验证情况。
2、看资源能力,是否能拿出所宣称的那些资源。
现在每个孵化器都说手上有专业导师、有大牛产品经理,然而要见面是永远排不上号。还有是各种补贴通道、种子基金,能拿到的太少。有时候你去路演,见了一排的大咖,最终都是靠自己对接。
3、看连接的人的质量。
创业首要的要素是人,几乎就没有不缺人的初创企业。我就见过在孵化器办的活动中对接起来的创业者,有项目之间抱团的,也有促成合伙创业的。一个有责任感的孵化器会认真地筛选创业者,为他们提供朋友式的关怀,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
说了这么多,有的人会问,孵化器的孵化是怎么做的?
这是一个好问题,我还真见过有些孵化器,是根本不做孵化的。
你问我“孵化器不做孵化做什么”?
我也不知道呢,但是正经的孵化器是做孵化的。
孵化流程
项目如果能进入孵化器,一般会走一个三个月的孵化流程。三个月内,房租是免的,孵化器里的会议室、厨房、WIFI网络、办公用品包括台椅是公用的,像电脑设备、办公设备可有偿租用,甚至有的大型孵化器还有健身房、浴室可用。
具体的孵化过程视孵化器的特点,多数是针对产品特点设计的计划。参考上图,八九不离十。
如果你的项目够好,在完孵化流程尾段时应该就会谈实际投资方式了。有的孵化器有自己的孵化基金,对每一个项目都给一笔种子资金,在孵化期过后让项目出去自力更生。有的孵化器仅对能纳入自己生态链的项目投资,有点像小米那样丰富产品线。也有的孵化器在项目入孵时就开始找下家来投,为的是赚取FA的提成。
如果孵化器真心想投你的项目,很多时候就什么条件都不考虑,往往和赌博差不多,是冒着亏光这笔钱的风险出手的。所以那种一场路演征服投资者拿到投资的情况还是会发生的。但是往往这种投资的额度都相对小,而且合同条件对创业者会较为不利。
暂时就写到这里,有机会再说一下孵化器一般的投资方式,以及不同的孵化器的类型的经营思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