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读法国思想家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中:“广告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它所说的并不代表先天的真相(物品使用价值的真相),由它表明的预言性符号所代表的现实推动人们在日后加以证实。这才是其效率模式。它使物品成为一种伪事件,后者将通过消费者对其话语的认同而变成日常生活的真实事件。”
消费社会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类型,它颠倒了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结构,将消费和消费行为置于主导地位之上,形成了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是指生产相对过剩,需要鼓励消费以便维持、拉动、刺激生产。在生产社会,人们更多关注的是产品的物性特征、使用与实用价值.在消费社会,人们则更多的关注商品的符号价值、文化精神特性与形象价值。按有的学者的看法,“消费社会是指后工业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消费成为社会生活的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确实,在消费社会里,经济价值与生产都具有了文化的含义。
讨论消费社会,鲍德里亚首先强调的是物的丰盛和商品的系列化与系统化。按照鲍德里亚的说法:“今天,在我们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盛现象,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包围”。这里所谓物的包围,不能简单理解为物的堆积和巨大的数量,而是指包围消费者的商品是以整体的面目出现的,即“今天,很少有物会在没有反映其背景的情况下单独被提供出来”,因为所有的服装、电器等都提供一系列能够互相对应和相互否定的不同商品,而且,据说消费者不会再从具体的用途上去看待单个的商品,而是从其全部意义上来看待它们,这些商品除各自器具外,均含有另外一层意义,另外橱窗、广告、生产的商号和商标在这里也发挥着作用,并加强着一种一致的集体观念。而材料中提到的”广告”它们不仅仅是一串简单的商品,而是一串意义,因为它们互相暗示着更复杂的高档商品,并使消费者产生一系列更为复杂的动机,这样,消费者也许通过广告想要购买的一系列相关产品就不仅仅是出于实用的考虑(或者说根本就与实用无关),而是为了意义的完备,说到意义的完备,不由人不联想到对符号的消费,所谓完美的诱惑,在鲍德里亚看来就是指消费者意欲尽可能的占有符号的意义,各类符号的各种意义,包括历史的和现实的,以鲍德里亚说出了极其精彩的警句:“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
消费的社会逻辑是人们生产和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而不是那种把财富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占为己有的逻辑。消费表面上看虽然是由个人的需求引起,但是消费的社会逻辑却比个人的需求复杂得多,鲍德里亚认为,工业革命和19世纪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来,有关幸福和平等的神话是消费社会生长的社会逻辑,他特别提出了“福利的平等意识”这一概念,认为资产阶级的幸福神话逐渐转变为福利和平等的神话和消费主义的运作有密切的关系。因为,幸福要成为平等神话的媒介,那它就得是可测之物,必须是物、符号、“舒适”能够测得出来的福利,于是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所创造的各种神话在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便顺势转化为财富、福利和消费的神话。
然而,不幸的是无论财富的绝对量增长多少,都无法消除社会上的矛盾和不平等,因为消费社会本身就含有系统的不平等,而且消费社会就是建筑在不平等之上的。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生产资料和某些商品或者相应的服务得到了广泛的、可能是廉价的提供,另一方面像空间和时间,纯净的空气、绿色、水、宁静的环境等过去无需花钱就唾手可得的东西却变成了唯有特权才能享用的奢侈品,说到底,增长在其本身的运动过程中就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不平等的功能是增长本身。
由于消费的社会逻辑根本不是那种把财富和服务的使用价值占为己有的逻辑,而是生产与驾驭社会符号的逻辑,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可以从下面两个基本方向来分析鲍德里亚认为的“广告”:
A,广告作为建立在一个符码基础之上的明确意义和交流过程,促进消费者产生实际消费行为,并且能够在其中得以实现并获得其应有的意义。
B,广告中的物和符号不仅意味着对不同意义的区分,按顺序排列于符码之中,而且作为法定的价值排列于社会等级之中。
鲍德里亚称“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作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由此他将消费的社会逻辑同工业社会的生产逻辑区分开来:创造财富的节奏与工业经济的生产力有关,而激发需求的节奏则随社会区分逻辑的变化而变化,这是一种起决定作用的结构变量,由社会区分和地位要求所激活的需求和向往,由占有社会意义的欲望所激发出来的需求,其上升的速度总是比财富增长的速度要快.这也是他认为“广告既不让人去理解,也不让人去学习,而是让人去希望,在此意义上,它是一种预言性话语。”
2、解读刘易斯.芒福德《技术与文明》一书中:“如要对机器有清晰的认识,我们不仅要考虑其实际方面的根源,还要研究其心理方面的根源,同样,也必须考察机器对美学和道德的影响……我们会看到,机器还涉及到人的价值观,这是我们过去从未想过的;我们还会发现,机器还带来能源的浪费、损失和滥用,而这些过去是被普通的经济学家所漠视、所掩饰的。机器确实使我们周围的物理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从长远来说,这种变化也许比不上机器在精神方面对文化的贡献。”
芒福德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解释机器的起源并追踪其社会影响,涉及艺术、自然科学、哲学、习俗和礼貌各个层面。
首先,技术革命中提出的一系列中心课题和事实材料,促进科学家们从事新的探索,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产生新的科学。如热力学的产生就是解决怎样从蒸汽机中得到尽可能多的功即如何提高热机效率的问题密切相关。
其次,技术革命为自然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大大增强了科学家的认识能力,从而使认识不断达到新的广度和深度。如果没有蒸汽轮船的发明,就不可能有达尔文环球考察时乘坐的“贝格尔号”巡洋舰,没有这次远涉重洋的科学考察,就不会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形成
最后,技术革命所创造的的巨大生产力充分显示了科学技术的威力,使资产阶级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科学的重要性。产业革命开始以后,资产阶级采取嘞资助和保护科学发展措施。他们大办各种技工学校,建立许多科学社团,鼓励和重奖科学发明,大大促进和加速了自然科学发展。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它必定还会在新世纪继续为人类文明做出更为辉煌的贡献。目前,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包括生物、材料、能源、先进制造和自动化、航空航天、海洋等方面高技术群,已经形成了当代高科技发展的主流。其特点是产业关联度强,市场需求潜力大、技术密集度和产品附加值高,并正在向更广阔的宏观领域、更精细的微观领域和更复杂化领域的方向发展。一场以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的继承和创新为特点的产业革命高潮即将到来。
然而,科技是把“双刃剑”,这是毋庸置疑的。科技引发的负面影响主要由以下两个个方面:
①环境问题。工业文明出现之后,“机器延伸了人的器官,化石能源取代了畜力,社会化大生产代替了手工生产,人类的足迹,涉及地球生物圈的各个角度并开始干涉整个地球的生物化学循环,改变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凭借现代科技的支持,人类发明了制冷剂,广泛应用于电冰箱、空调等各种制冷设备,然而制冷剂中含有的氟利昂却严重破换了臭氧层。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工业化学污染使城市的天空一片阴霾。
②伦理问题。遗传基因技术的滥用带来生命伦理上的混乱,破坏人类正常生活秩序。现代技术使武器的杀伤力越来越大。核武器、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出现,使得如何认识和控制这类武器成为国际伦理道德与法治的重要课题。因特网的出现,同时带来了涉及网络效率、信息共享与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乃至家庭与个人隐私保护等相关的网络伦理问题。现代通讯产品的使用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疏远,通讯的快捷语方便,是原来富有感情、情趣、情怀的生活被一种机械化的理性工具来代替,越现代化的人们觉得心灵越来越空虚,亲情越来越淡漠。
现代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确实使人类深受其害。这种影响总是同私利、贪婪和不良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联系在一起。科技的力量虽然巨大,但他只是我们解决众多问题的重要一环,并不能包治百病。科技作为一种技术工具,在它偏离了正确的科技轨道之后,带给人类的只可能是一场灾难。
参考:媒介文化十二讲、真题答案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