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看书更加随意了,书看得杂,没有章法。因为经常是在陪女儿写作业的时候看书,她有时候会好奇我在看什么,最后语重心长的说我应该系统的学点什么,不应该没头没脑的今天对这本书感兴趣,明天又换一本。
说到系统读书,今年把马尔克斯的三部曲看完了,算是相对系统吧。我是先看的《霍乱时代的爱情》、然后《百年孤独》,最后《活着为了陈述》。读到《活着为了陈述》的时候,我发现其实这三本书讲得都是一件事,就是马尔克斯自己的家族史和哥伦比亚的动乱年代。《霍乱时代的爱情》里最浪漫的那一段电报员与富家女的故事,就是马尔克斯父母年轻时的故事;《百年孤独》里的自由党革命领袖三十几次失败的起义就是他外公在革命时期的经历,在他的小说里出镜的还有他的外祖母等一众亲戚。他生长在一个大家族,可以做素材的人物太多了;他生长在一个革命变革时代的尾声,传奇和传说太多了。就像在《百年孤独》里虚构的马孔多,在南美洲那样一个神奇的地方,发生什么事儿都不需要大惊小怪。马尔克斯的小说可以当做科幻小说看,也可以当做哲学书看。
还有一套成系列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大开本,书的质量没话说,可能是国内出版的非艺术专业级别书籍中印刷和装帧最好的一套书。书太重,只能好好摆在书桌上翻看。翻看着,赞叹着,回忆着在佛罗伦萨、巴黎和伦敦的各个博物馆、美术馆看到的他们的作品,特别的幸福。我最喜欢米开朗基罗,他不愿意称呼自己是画家,他自称是诗人、雕塑家,他说:我在大理石中 看到了被禁锢的天使,只有一直雕刻,才能将他释放。
年初最早看的一本书是《耶路撒冷三千年》,只要是对宗教感兴趣,就会对耶路撒冷好奇。从地理上来说,这是一个自然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但是它在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性以及在极度繁华与惨绝人寰的毁灭之间不断交替的宿命,只有在宗教的语境可以解释。宗教使其兴,宗教使其毁。三千年的历史看下来,耶路撒冷既是圣城,也是死亡之城,而神圣和死亡是永恒的,耶路撒冷也会永恒。
《夜航西飞》和《冬牧场》、《阿勒泰的角落》,看完之后就写了简书,都是带给我惊喜的好书。同样带来惊喜的还有何伟的《江城》
我对女记者的书是有偏好的,杨澜的书从早期的《凭海临风》,到渐渐成熟的《一问一世界》,碰上了就会买来看一看,她的访谈录系列,忠实记录了电视节目的内容。访谈类的内容很吸引我,可能是女人天生的八卦心理吧,又或者是轻微的窥视癖,我对其他人的生活和心路一直好奇。柴静的《看见》、曾焱的《妖娆世纪》,女记者带着自己的心和眼,去访谈,去看见,去发现,妖娆的世界。
作家写的随笔别有一番趣味,村上春树 的《无比芜杂的心绪》,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冯唐因为一句油腻中年猥琐男的调侃,成为2017年的热点词。调侃归调侃,冯唐是一个认真喝酒、认真工作,执着的热爱着文字和妇女的真性情男人。
喜欢汤唯和许鞍华,喜欢她俩合作的《黄金时代》,这部电影是我一个人在电影院里看的,三个小时。女儿的语文老师推荐她们读《呼兰河传》和《生死场》,我也跟着重读了一遍。等她再大一点儿,也许可以试着给她讲萧红和萧军、鲁迅、以及生命中其他不靠谱的男人,讲萧红贫病交加在香港沦陷区心念念她的呼兰河。
《浮生六记》总是看不完,芸娘号称是自古至今最可爱的女人,我看她是最可怜的女子。每次只能看她初嫁,与沈郎缱绻意趣、灵气逼人的前半段,一看到她遭翁姑厌弃,沈郎失意、儿女胡乱安顿,离家贫病致死的时候,看她的人生欢喜与悲恸、爱怜和怨恨都到极致,悲凉的心几天都缓不过来,就再也看不下去了。沈郎说:夫妻之间互相仇恨固不可取,但也不可太过于爱恋,是所谓恩爱夫妻不到头。年纪大了,更容易感觉人生不易,容易伤感,以后只看前半段,后面的坚决不看了。看《欢喜》、《安静的力量》,《一个人的喧嚣》、《遇见未知的自己》,鸡汤也好,了悟也罢,学习调理身心,体会发自内心的声音,慢慢老得从容。
还有一本朋友推荐的芬兰的教育,只能说“可望而不可及”。看看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