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皮在我心中,是个神奇的存在,地位与煎饼果子一样崇高。操着方言的大叔大婶,麻利地切拌,然后收钱,自信且骄傲。对那张薄而筋道的面皮,满怀好奇甚至有些敬畏。
在阅读了大量的种田文之后,突然发现,不少主人公在古代掘的第一桶金竟是卖凉皮。由此解开了困扰图厨两大问题,一是工具不再神秘,能在古代做,说明工具易得,小手工作坊就行。二是大量售卖,说明简单好操作,不需本硕一类学历。
感谢互联网,让我省去了尝试探索的辛劳,按图索骥,一次成功。成功得太容易,竟有点儿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凉,主要来自与之前的认知反差太大,感觉没滋没味的。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越努力越幸运。嘿嘿,食堂面食大姐的制作失误(放心,凉拌物不会给学生提供),只是想和老师们一起做些生活培训。
结果面皮没筋,无法揭下。蓦的,我像打了鸡血一般,找到了探究的乐趣,早晨6点半,和师傅们切磋争论,面对质疑与各种不服,一次成功的演绎让他们伸出了大拇指。看来,在手艺人面前,只有绝对的实力,才可让他们心服口服。
第一阶段:和面加盐(要硬),醒面(3、4小时最好)。做为资深面食工,食堂大姐这阶段做得非常Ok。
第二阶段:洗面。没啥技巧,如同洗衣般搓、挤,让淀粉融入水中,留在手中是再没有白浆析出的絮状物也就是面筋(发酵、蒸好、凉透就是凉皮伴侣)。有朋友想起儿时洗面筋粘知了的往事,非常热情地用纱布包好,用力清洗只留下极少粘粘的面筋。对此我极不赞成,洗到那么极致,水里融入的可就不止是小麦淀粉了,也许会成面粉浆糊哈。其实正常洗,即使淀粉没完全析出又有什么关系,要知道,你做的是凉皮。
第三阶段:淀粉汤过滤,静止沉淀。此过程最好入冰箱冷藏一宿。若在古代,当然是井或窖子这种天然冷藏箱了。也可直接用澄粉和水,效果也可,但乐趣略欠。
第四阶段:制作前准备,一是熟油(玉米油)二是大盆冷水(隔水降温用)三是倒掉沉淀好淀粉上面多余的水,留下一点儿即可(其余先放旁边容器),不够再添加(若想做着色凉皮,水还要少,因为还要添加菜汁)。
此环节水留多易出现失败产品,水留少易发硬干裂。适量二字,真没法言传,只好意会吧。
第五阶段:锅蒸或隔水煮。具体一先准备两个传热快的白铁或不锈钢平底小锣,有趣的名字叫凉皮锣锣(必须比蒸锅小),匹萨盘也可,刷少量油防粘。二将淀粉水搅匀,倒入凉皮锣锣中(薄薄一层),入开水锅中蒸。三是观察待起泡(技巧在此)就可取出隔水过凉。四是轻轻取下,放篦子上,上表面刷油,如此可依次叠加。
第六阶段:调味儿、拌制。此环节不做详解,爱吃啥味儿拌啥味儿,个人自由。若愿求个正宗,可以提前泡煮凉皮调料水、蒜汁等。
真觉得没啥必要,因为陈晓卿在《至味人间》曾说,离了原产地,江湖菜都无法谈到正宗。我深以为然,正宗可以追求,但若变成心魔,就没啥意思了。
在我这,图厨就是这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