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篇写给自己的文章,以问答的形式,对群主分享的系列文章进行了提炼和重构(给你们拍砖制造点困难,嘿嘿),梳理出若干条自己深以为然、正在或将要践行的16条原则。结合以往群友的“特别照顾”,在此也提醒自己三点:1.日拱一卒,不求速成;2.时常复盘,动态调整;3.与队友共同成长。ps.承蒙各位群友的“关爱”,上周过得异常跌宕起伏,最终还是和队友、家人共同收获了满满的幸福和成就。
碎片化时代如何让自己保持专注?
1.请重新思考,为了我的长期目标:我必须要关注什么呢?我必须要思考什么呢?我必须要做什么呢?我必须要做出哪些改变呢?哪些无需关注?哪些无需纠结?哪些无需耗费脑力、体力?哪些是必须坚守、绝不改变的呢?
2. 摒除干扰。内部干扰-你的念头干扰自己,你主动产生了碎片。应对方法①“念头收纳”:把脑袋里想到的事情都写在旁边的纸上。应对方法② “3秒禅” :当你在专注后,准备离开情境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让自己先停3秒再行动,很多冲动就会慢慢降低下来。二者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外部干扰-电子静默、物理隔离、管理期待和善于拒绝。 电子静默: 手机调成静音、飞行或者关机状态 , 用10分钟统一关掉各种app的通知功能 ;物理隔绝:尽可能让自己待在一个不被干扰的空间、时间;管理期待: 不要对方一说话就马上回复,每次都留出足够时间处理,重要的事情直接电话。管理老板的预期, 如果老板不可调教,就提高自己的抗干扰能力;如果老板可调教,可以训练下他,用相对延缓的方式回复他的碎片化指令(负强化),并对于他整合的需求迅猛回答(正强化);善于拒绝:学习沟通技巧,懂得拒绝、协商、中断和管理各种关系。
3. 持续投资优势和趋势。 换一种方式思考,不是如何运用好你的时间,而是如何正确投资你的时间。大部分人没有到创业和投资的阶段,最好的方式是了解自己的才干和优势, 把注意力花在投资优势和趋势之上, 而不是觉得什么能力有用就去学 。
4. 创建人生主题。如果你身边有太多碎片,也许是因为你缺乏一个人生主题 。 乔布斯说,“连点成线”,当你找到一个人生主题,一切碎片化的信息就突然变得有意义了。
为何日程满满当当,却依然感觉无甚收获?
碎片化时代容易制造“虚假的勤奋”, 进化心理学说,我们都是 “认知上的懒散者” ,总是倾向选择思维阻力最小的那条路—大脑太耗能了。我们的大脑喜欢无意识地按照常规程序进行,不自觉地遵循“刺激—反应”的惯性,不假思索地抓住脑海中出现的第一个任务,然后一心一意地做起来。
满的,是你的时间;闲置的,是你的注意力;荒废的,是你的成长。不要在试图专注的过程里遗失了对于注意力的注意力。专注力不够的原因,可能是你对你在学习和工作的领域需要更深刻的思考,每当你对一个领域的理解上了一个新台阶,你都会发现自己提升这个领域的能力的速度也在加快。
注意力应该投向什么地方?
首先,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放在一切可以有积累效应的技能上,然后给予充分的学习、思考和磨炼。不要误以为只要不关心身边人和窗外事就是专注于自己,这种冷淡地只关注自己,是很有可能伤害到未来成长机会的。成长,恰恰需要拓展和加深现有的能力圈。
其次,要放在自己的真爱上。真爱的意思是,你甚至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财富“浪费”在他们身上,这恰恰是掌握资源的体现。如果你对某些人、事物是真爱,那别用嘴说,你爱你的父母,你爱你的另一半,你爱你的孩子,你爱你的朋友。把注意力不求回报地放到真爱身上,这是真正幸福的关键。放到他们身上之后,关注什么?一样的:成长,关注他们的成长。这跟年龄没关系,相信我,即便是你的父母也需要成长。
最后,把注意力放在对整个社会真正有贡献的事情上去。
为何要时刻警觉,避免掉入注意力的三个大坑?
比起成长这种长期收益的东西,凑热闹、随大流、瞎操心,可以给人们一些更直接的所谓安全感(你关心大家都在关心的事儿,才觉得没有“吃亏”)、所谓归属感(你做大家都在做的事儿,才不会觉得孤立无援)、所谓成就感(你替别人瞎操心,会让你觉得有帮到他人的愉悦感)。
如何提高输入质量?
别人看朋友圈的时候,你看好文章;别人看免费内容自嗨的时候,你更多地读付费内容;别人看好文章的时候,你看好书(好书就是精选的付费内容);别人看通俗杂志的时候,你看精英杂志;别人看好中文书的时候,你看好英文书;别人看好书的时候,你看高质量学术文献;大多数人连搜索都不愿意做的时候,你整天 Research……别人顶多搜搜互联网的时候,你却付费检索各大图书馆……
为什么总会觉得万一以后用得上呢?
在人类本性中,始终有三大非理性怪癖在作怪:1.我们总是对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所有权依恋症);2.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得到什么,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3.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一样。 虽然你是由你过去的资源构成的,但是你并不等于你的资源,你需要新陈代谢。 很多东西,以后的确用得上,但是当你用的时候,你需要付出3个成本:重新找到的成本、一直保存的成本、未来还要用过去的东西,而没法用可能更好的东西,损失的机会成本。思考这些成本以后,重新看看收益,你发现大部分东西都不值得保存到未来。
如何给自己的职业做一个“职场清零术”?
1.清零能力,每隔2年重新评估自己的能力。问题清单:现在你有哪些能力?它们在招聘市场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价位?哪些能力正在升值,哪些正在贬值?你有哪些潜在的能力,是市场需要、升值空间更大的?2.清零简历,每年更新一下自己的简历,删除不那么有价值的能力和资历,增加新的。3.清零知识,从清理书架开始。书架不是已读书目的展示台,而是必读和要看书目的知识库。4.不断学习,跨界学习。
断舍离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不是丢东西,而是对于自己内在的修炼:发现阻碍自己的心智模式;体验自己的真实感受,理解自己真实的喜好;清空,给可能性和人生超链接留出空间。
如何对知识、信息进行断舍离?
有序的杂物依然是杂物,整齐的垃圾还是垃圾。断舍离的原理:以自己而不是物品为主角,以现在而不是过去或遥远的未来去思考什么东西最适合自己。只要是不符合这两条标准的东西,就立即淘汰或是送人。所以,考虑的重点不是“”很可惜啊、“还能用吗”、“不能用了吗”,而是“这个东西需要吗?适合吗?舒服吗?” 以当前应用场景倒逼,马上有回馈的是值得使用的。核心的通用技能、才干是值得投入和保留的。未来的能力是值得保存的。
当我们说状态不好时,我们想说的是什么?
根据精力金字塔理论(精力由4个相互独立又彼此关联的部分构成:体能、情绪、思维、意志力,底层的精力会影响上层的精力), 全情投入= 体能充沛+情感链接+思维清晰+意志坚定。 一般身体不好的时候,心情也不好;情绪不佳的时候,做判断容易失误;很多强大的意志力背后,其实是强大的思考能力。当我们说状态不好时,往往无意识地模糊了背后的影响因素,导致改进措施针对性不强,效果有限,有时甚至南辕北辙。比如:脑力活动者的疲倦是思维疲倦,体力休息作用有限,真正需要的是散步、放松、读书等“换个脑子”的思维精力补充。工作倦怠者休假不一定有用,往往会加重倦怠,因为他们往往缺乏意志力精力,需要在工作中寻找意义感,而休假加重了工作的无意义感。
理想的精力管理状态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理想的精力管理状态,是一种“不用力”的状态——太用力的人走不远。恰到好处的身体状态是一种感觉不到身体的状态。感到困了、累了,其实是身体已经发出信号,再去调节已经有些迟了。要聚焦那些“less but better”(少却更优)的事。做重要的事,做一点能带动全局的事。高手看概率,新手看一局,要懂得用局部的“失败”,换取全局的成功。所谓坚持,是坚定的“持有”,这个“持”字很值得琢磨——不是扛、不是顶,而是“持”这样一个半放松的状态。
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精力节奏?
精力是一种节律性的东西,春夏秋冬,白天黑夜,像钟摆一样,有自己的节奏和高低谷。高手从来不把精力电池用到没电,而是理解和配合这些节律,主动进行休息和补充。精力充沛的关键是找到节奏顺势而为、主动补充。
1小时钟摆。大脑的注意力只能保持45-90分钟,最长不超过120分钟。所以每小时主动休息一次能保证你的精力在高水准,远远比连续2小时然后停下来休息20分钟好。休息的频率比时长更重要。最好的精力恢复方式不是停止工作,而是切换到另外一项不同的工作上去——从执行切换到思考,从脑力活动切换到体力活动,从一个人干活切换到和别人沟通。
1天的钟摆。早上——计划性工作;上午——创造性工作;下午——沟通性工作;晚上——学习性工作
1周的钟摆。 星期一:规划日。双休以后,人体的生物钟往往还没有调节过来。所以,周一不是埋头工作的好时候,这时最好是分派任务,进行规划,设定目标。星期二:攻关日。工作效率最高,产出最大,将一些难啃的骨头留待此时。星期三:会议日。是一周的转折,此时大家的精力还是很好,且思路活跃。这一天是制定战略、开展头脑风暴的最佳时间,也是决策技能最能发挥的时候。星期四:谈判日。基本是黎明前的黑暗。这时人们在一周开始时的雄心和精力均下降,又对即将到来的周末充满希望。星期四到了,星期六还会远吗?这时人比较通融,容易说话。去见客户,客户向你妥协也最有可能。星期五:决断日。人们最容易冒险。熬到了星期五,人们总希望一周事一周清,纠缠不清的事情,大家都喜欢来个了断。星期五这一天司机也更愿意冒险,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
有哪些方式可以提高精力?
精力就像肌肉一样 ,减小或避免压力,和压力过度得不到恢复一样,都会让精力萎缩。持续系统地突破极限、 然后用高效率的方式 迅速恢复是让精力充沛的唯一方式。
提高体能精力靠饮食、睡眠与运动:少吃多餐,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零食、每天喝1.5-2升水(250毫升的杯子6-8杯)、坚果;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最好的方式是每天固定的跑步或者散步。
提高情绪精力主要依靠积极的情绪与互动:和积极思考、快乐的人待在一起,找到一个欣赏你的圈子,有一项让你放松和快乐的爱好。
提高思想精力通过建立“精力习惯”降低损耗:提前一天做好决定会让你省下很多思维精力。但是更好的方式是——规律化地生活,自动化地执行,这将替你省下许多决策精力。
找到精神目标能调动精神力量:为了柴米油盐奋斗的人与为了真正激动人心的目标奋斗的人,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完全不同的。强大的精神能量来自于坚定的价值观和超越眼前、怦然心动的目标。
为什么需要有“仪式感”?
“如果你每次要做某件事时都需要思考一下,那么你很可能不能长久坚持地去做这件事。” 因为选择是最耗费心理能量的事情之一。而建立“仪式感”,其实就是让你排除这样的“思考”,给自己建立的一种自动反应机制。仪式感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是一种精神的礼仪。 这种礼仪将人的普通状态与工作状态划分开来。人一旦完成了充满仪式感的动作,就能将自己的反应力、思考力、执行力聚拢起来,迅速提升到一个高水平的状态。
如何建立自己的仪式?
设计“一句话动机”。所有仪式背后都是一个清晰指向的动作或者状态——比如“专注宁静”,比如“连续读书30分钟”。你可以把所有的仪式简化成一句话动机 :你最希望自己以“什么状态做某事”?指令一定是强烈、清晰、明确的。
设计一个仪式动作。当进入这个状态的时候,给自己设计一个动作,作为潜意识的钩子。做什么不重要,就两个重点:简单有效,不要太复杂;每次就重复一个动作,重复重复再重复。让行为和感受完全固定下来。
绝对的契约精神。仪式是你和自己的潜意识建立的契约,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有契约精神。一旦开始仪式,就不要轻易“毁约”。这样潜意识才会“相信”这个仪式。
重复重复再重复。当坚持不再是需要被排练的步骤时,它就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什么挂在生活之上的负担了。
仪式感还有一个倒过来的用法:你也可以觉察一下你的坏习惯,比如不断地乱购物、停不下来地刷网页、看手机……这些不知不觉建立的坏习惯,背后都有一个清晰的启动仪式。停止仪式启动, 就能很大程度停止这些毛病。
碎片化时代有哪些好的时间管理方式?
加:提前列出“碎片时间清单”,增加碎片化价值。
减:把同样场景的碎片化任务放在一起处理,减少切换成本。列出几个经常遇到的场景:@老板、@外出、@电话, 凡是在这些场景下解决的事情都列在一起,当需要处在这个情境下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一次性搞定。 比如说需要给客户打电话的时候,我就把所有需要电话解决的事情全部做完。
乘:叠加不同类型工作,形成叠加效应(可类比农业上的“间作套种”)。工作的性质不同,一种恰好是另一种的休息,这就是多线程的叠加效应。比如:按抽象与形象来分配时间-独立思考分析一段时间后,画画思维导图;按研究问题的不同角度-自己思考一阵子后,再找3个人一起碰撞;按动静交替分配时间-坐着工作,45分钟后站起来休息,甚至Keep一下;体力与脑力互相交替分配时间-工作之余,打扫卫生洗衣服。
除:主动把大任务拆分成碎片化任务。所有的事情都分为两个部分:思考和执行 ,思考和执行有不同的特性。比如要写一份活动策划案,不如早晨起床的时候花5分钟想想这个事儿,中午吃饭的时候和同事们聊聊这个策划案,下午上班的时候花5分钟把自己的思路在白纸上整理下,这就是利用碎片时间思考。然后再打开Word把策划案的第一稿写下来。计算一下,其实我们只用了3个5分钟把它想清楚,然后25分钟就搞定,这就是大块时间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