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在这个充分的商业竞争中,具备商业底层认知方法论的人才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的商业竞争越来越多的引入有哲学思考、深度独立分析判断的商业人才,对中国国家发展也是大的幸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通过提高自己认知能力的获得更多的世俗利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交易成本不断下降,顶级人才溢价越来越高。事实上,既学历优势、关系优势之后,认知优势将成为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普及的新的机遇红利。而作为个人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是未来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 知识管理 认知能力 临界知识 底层思维
1 案例分析
有位大学同学,非常非常非常地努力,念大学的时候就考了两个本科学位,一是法律,一是经济,还是两个不同学校的。关注这位同学的朋友圈,其动态就一直在晒各种学习,各种证书,一句话总结就是:这位学霸每个周末不是在学习,就是在去学习的路上。后来才得知这位同学的职业经历并不比其他人更优秀。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她同一时间段里学习的东西没有一根应用的主线,感觉就是乱草丛,到处都有一点,但没有方向或趋势。看似学了很多东西,实际上作用有限。
1.1 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很多问题,不是我们不够努力,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我们的努力有一个重大的误区。一直把时间花在想办法提升“技术效率”,而忽略了真正的“认知效率”。1没有关注核心的能力树。需要做的是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
能力树首先有个主干——这个主干是能力应用的方向或领域,通常是某个职位或角色——因此后续所有的能力积累和应用都是围绕这个主干延展出来的。而能力草丛不是以应用为导向的,因此没有一个共同方向或领域,导致能力的积累是盲目且零散的。
没有了应用导向,知识学习和技能打造就变得随机,看到别人学什么就跟着学什么。特别是一些盲目努力的人,越努力其能力草丛就越杂乱,成为典型的“万金油”或“书呆子”。不以应用为导向的能力草丛其实对你的整体能力几乎是无益的,它会导致:
第一、 个人整体能力积累低效,甚至无效
心理学对能力的定义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心理特征”。2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知识或技能若不能用于在实际中完成目标或任务,则意味着其无法被转化为能力。因此,知识或技能的学习方向与实际应用所需方向偏离的话,个人能力积累的速度就会放缓,方向偏离过大的话对个人整体能力的提升甚至会毫无帮助。
《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典故“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意思是说有个叫朱泙漫的人,耗巨资跟着支离益学习杀龙的技术,整整花了三年学成,但却没有龙可以给他杀。不以应用为导向而学习的知识或技能就是现代的“屠龙术”,对能力积累无益,徒费时间精力!能力草丛中的绝大多数能力都是通过应激式学习(考证或应付某个突发工作)积累的,与个人整体能力应用方向偏差很大,因此对个人能力积累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第二、 永远停留在浅层学习,能力积累深度不足
浅层学习(surface learning)是一种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为了完成任务(如考一个认证或通过一门考试)被动地接受学习内容,把信息作为孤立的、不相关的事实来接受和记忆。
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的研究最早是由两位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 和Roger Saljo提出来的,1976 年他们做了一项研究:让学生阅读一份学术方面的文章,并告诉学生读过之后会有一个关于这个内容的测验,结果发现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使用了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策略是试图去理解整个文章的思想,领会学术内涵,这样的学习被认为是深度学习。另一种策略是记住文章中所提到的一些事实,他们所关注的是接下来的测验会问到文章中的哪些内容,这样的学习被认为是浅层学习。
深度学习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深度学习本意是指学习认知触及事物本质的程度或事物向更高阶段发展的程度。
能力树中的能力是以应用为导向有序积累的,不仅被融入到了原有的能力结构中,而且会不断在实践应用中提升。而能力草丛中的能力却是应激式无序积累的,不但无法与原有能力形成一个整体,也没有应用环境去检验和提升,其结果就只能是一直停留在初级层次上。
第三、 能力分散,无法形成整体应用
人类社会的初期,社会生产力十分低下,原始人群内部只存在按性别和年龄划分的自然分工,没有社会分工。但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现代分工越来越细,这也意味着现代人的能力也越来越分散,每个现代人至少都掌握几十到几百种能力。如果不能将各种能力以应用导向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话,这些能力就是一盘散沙,能发挥的价值就很小很小。
职场中有一种“万金油”式的人士,意思是掌握的能力很多,基本啥都能干一点。但是职场“万金油”的命运有两种:一种是成长为总经理或独挡一面的地方大员;另一种是停留在打杂的小职员上。同为“万金油”,他们的区别就在于:
•1、 总经理型“万金油”的能力是相关联的(一棵树),能综合在一起为某项任务或目标启用
•2、 打杂型“万金油”的能力是分散无序的(一根根草),只能单个点单个点的启用,无法综合在一起应用
能力树因为以应用为导向,因此能够将各种能力综合成主干、树枝、叶子,形成了一个应用整体;而能力草丛因为缺失同一方向,各种能力之间缺乏关联的纽带,自然也就无法被整合起来统一应用。
1.2 认知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到底来源于什么?诚然,文化、性格、价值观、背景、教育经历、家庭氛围等等都有可能是原因之一,但总感觉这些原因是外在的,不受自己控制的,有些可能是基因造成的与生俱来的差异,这些似乎都不是根本原因。看到成甲的《好好学习 –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才深刻的体会到,真正的区别在于认知的不同。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概念3,认为:认知水平趋同的人,更有可能结成虚拟“社区”,在生活方式、个人成就和社交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接近。简单而言,大部分人更愿意与和自己认知水平在一个水平线的人交往。
2 如何提高认知水平
2.1 从读书中发现临界知识
既然人与人的差异归根于认知差异,那到底有没有办法破解呢?还是只能任命?有,最好的办法就是掌握并运用临界知识,打通自己的任督二脉。无论你是哪个年龄段的有为青年,即便是在校学生,我们每个人脑袋里都有一堆知识,然并卵,你还是那个你,知识在你的头脑里并没有“发酵”,称之为“僵尸知识”。就是因为99.99%的道理都不能通往行动。只有那些极少数的能够启动人们去做、去行动的知识,才能达到“临界值”,继而知识在你的体内瞬间流淌,就像周星驰电影《百变星君》一样,植入一块芯片,瞬间变成百变金刚,这个芯片就是临界知识。
临界知识4: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也就是临界知识。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在思考问题时,有意识地和已有的模型进行练习,看看他们背后是不是有关联。这样一思考,常常会发现过去没看到的规律。读书不再追求数量,而是当要解决某个问题时,主动去寻求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熟悉的知识?是否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到其他什么领域?也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更容易使用跨界的知识解决问题。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
2.2 跨界
“跨界”是一种多角度观察、多角度学习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背后是一整套的学习方法论。最近企业培训与学习形式越来越丰富,尤其是近几年的国外游学、标杆企业参访、跨界交流等,确实对企业管理人员有一定的思维和固有模式的冲击,但人家的毕竟是人家的,就像《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的书名一样,你去跨界交流不能只是copy别人的做法,完全不假思索的照搬到自己的企业,而应该去研究每家企业所分享的成功案例是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当时所处的环境如何?成功的最核心的因素或条件有哪些?这些因素或条件是偶然发生的还是基于之前的布局产生的?如果放在当下这个环境和背景,这些核心因素还能起到同样的结果吗?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要去深挖和研究的。当我们了解了事件的本质后,就能找出成功背后的模式、规律,即“临界知识”,并能复制到自己公司迭代优化。举个不一定很恰当的比喻,就像我们将别人花盆里长的好的植物剪一截,放到自己的盆中继续施肥养植一样。
2.3 学习临界知识,需要具备的心态
2.3.1 底层心态之一:绿灯思维
关于学习方法,维茨金在他的《学习之道》5中提到,人们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是整体理论,一种是渐进理论。整体理论讲学习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认为决定学习效能的因素,主要就是天赋。而渐进理论则不同,它更倾向于认为“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们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采用正确的训练方法,新手也能成为大师。
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他来帮助自己?但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必须建议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要明白“我”和“我的观点、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于“我的观点、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2.3.2 底层心态之二:以慢为快
真正的快,是“以慢为快”。快速学习的前提是要能够做到“结硬寨,打呆仗”。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有了对重要的核心知识的深刻理解,我们才能运用起来游刃有余。我们要想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能。所谓厚积薄发,只有在此前花真功夫死磕了很多基本的道理,打通了那些知识阻塞,才能在之后的读书中读出作者想写而没写的,作者没写而应该写的;那些观点,比前人有突破?哪些问题,其他人有更好的解决方案?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3 提高学习能力的三个底层方法
学习临界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深度思考的过程。
3.1 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在富兰克林的传记中,每天记日记,每日的自省——“晨修”6,通过反思晨修,将学到的知识内化。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 角度来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 采取行动--- 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 (现象)--- 研究原先假设 --- 反思校正假设
我们对同一件事情得出假设的质量不同 ,意味着我们的认知深度差别很大。而要想让我们假设的质量得到提升,最核心的步骤就是反思。反思在学习上,至少起着三方面的作用,(1)发现知识误区;(2)促进已有知识产生新知识(3)检验学习的新知识是否用了起来
3.2 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的过程作为帮助自己学习的过程。这听起来有点难理解,就好像一个人是老师,同时又是学生。不过,如果你把教学这件事想象成知识从高势能向低势能转化的过程,那么老师这个角色,只要是站在较高的那个小山坡上的人即可担任,不一定非要是泰山衡山才可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意思就是,一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不如别人,总有他略强一点的地方。那么,在这个方面,我们就可能教别人,成为老师。
(1)因为要教别人,就会督促自己发现“知识阻塞”7,进一步打通已有知识。
你一定有过给别人讲一个你刚学到的知识的经历。可能你学完之后觉得自己懂了,可是讲给别人,总讲不清楚。如果我们讲不清楚一个问题,往往是因为我们有些以为知道的知识并不知道。为了能够给别人讲清楚,我们就会逼着自己主动寻找,想明白问题。
(2)教别人的过程,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识的过程。
复述知识其实是强化记忆神经链的过程。我们的短期记忆能够转化成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就是不断重复。而教别人,是一个很好的建立长期记忆的过程——不仅是因为复述,还因为教学的环境让我们对知识的记忆增添了新的场景,回忆起来更容易。
(3)教别人之后,别人提出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大家互相交流,能够让自己看到自己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和可能忽略的环节,从而让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所以,积极主动地教别人,也是我们提升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
3.3 刻意练习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有目的的练习:走出你的舒适区,但要以专注的方式制订明确的目标,为达到那些目标制订一个计划,并且想出监测你的进步的方法。还要想办法保持你的动机。
有目的的练习有四个特点:
第一,有目的的练习具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定义明确的目标,分解成具体的小目标,根据小目标制定具体的计划,可以有效地引导练习。
第二,有目的的练习是专注的。要想取得进步,必须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任务上。
第三,有目的的练习包含反馈。适时的反馈可以让我们来辨别在努力做得事情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以便对应的练习来提高自己。
第四,有目的的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要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当前能力范围的事情,因此,它需要人们付出近乎最大限度的努力。也许是有目的练习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人类的身体有一种偏爱稳定性的倾向。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练习改变大脑结构,潜能可以被构筑。
刻意练习的主要目的是创建有效的心理表征。构建心理表征的优势主要有:
第一,心理表征铸就杰出表现。将杰出人物和我们其他人区别分开来的主要因素是:他们经过年复一年的练习,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以创建高度专业化的心理表征。
第二,心理表征有助于找出规律。因为创建了心理表征,杰出人物会在所在的行业领域几乎会在接触具体事项的一瞬间的辨别规律,做出准确的响应,无须进行有意识的思考,以致于杰出人物看起来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无意识决策。
第三,心理表征有助于解释信息。心理表征的一个重要好处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处理信息:理解和解读它,把它保存在记忆之中,组织它、分析它,并用它来决策。
第四,心理表征有助于组织信息。精心创建的心理表征的一个主要优势是:你可以立即吸收和考虑更多的信息。
第五,心理表征有助于制订计划。心理表征可以用来为很多行业和领域做计划,表征越好,计划就高效。杰出人物运用心理表征来提高技能水平,监测并评估自己的技能水平,在必要时调整心理表征,使之更加有效。
第六,心理表征有助于高效学习。人们之间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最有可能取决于他们能多敏锐地察觉自己所犯的错误。你的技能越娴熟,创建的心理表征就越好;而心理表征越好,就越能有效的练习,以磨炼技能。体育运动也是心理活动。
4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查理.芒格《穷查理宝典》提到的“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这段话对我的启发:
1. 构建自己的体系,无论是个人知识管理体系,还是与自己专业工作相关的人才发展和培训体系。像张立志、章森学习,学完某些理论、方法后立即实践,通过实践,迭代/优化更普世、更实用的模型或框架。行动:将胜任力模型构建工作坊流程进行体系/框架化
2.针对接下来要实施的岗位经验的萃取工作坊,要求建立经验背后的框架或模型,这才能将组织经验沉淀并复制。其实经验本身并不具有复制性,可复制的是提炼出来的规律或框架。
学习的目标有三类(ESP):1. 解释问题Explain;2. 解决问题Solve;3. 预测问题Predict
这三个目标实现的难度应该是成递进关系,最难的是预测。举个通俗的例子,比如你突然看到猫惊慌不安、叼着猫崽搬家上树。如果你学过相关知识,那你就不但能解释这个现象,更能预测到可能马上有地震。
在成甲的《好好学习 – 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提到知识管理的定义: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行动的速度。
知识管理的三个维度(DIP):
1. 数据管理Data——关注具体的数据层面技巧
比如,如何保存下载的文件?怎么将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类?如何快速搜索文件?如何给文件贴标签或命名?怎样整理文件夹?在哪里找到合适的书单等。
2. 信息管理Information——关注怎样更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获得的各个知识点
如何做读书笔记?如何用思维导图增强理解?学习中精读和泛读的区别、行动学习法、刻意练习等。最终有效的把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问题。
3. 底层规律Pattern——关注自己的认知深度
在大量具体知识积淀的基础上,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在深层次上掌握普遍规律,从而将之前学到的繁杂的知识用一根线串起来,并且可以找到新的答案。
我的理解:“数据管理”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是基础,相当于GTD的“收集”;“信息管理”处于中间层,是进阶,相当于GTD的“处理”;“底层规律”处于最顶端,是核心,相当于GTD的“组织”。这三个维度并不是并列的,只有一定量的数据积累,才能更好地将学以致用,并最终找到那根珍珠线。
从提升认知的角度来看,我们一生就需要学习三个级别的课程:(1)公共基础课:执行能力;(2)专业必修课:专业能力;(3)通用必修课:结构能力。 执行能力、专业能力和结构能力都应该学。但是我们大多数人投入80% 的时间学习执行能力,投入20% 的时间不完全的学习专业能力,而几乎没有时间提升结构能力。二八定律告诉我们,20%的知识决定80%的结果,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结构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学习上,通过掌握临界知识做到游刃有余。掌握临界知识,深刻理解底层通用规律,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5 结束语
在这个充分的商业竞争中,具备商业底层认知方法论的人才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中国的商业竞争越来越多的引入有哲学思考、深度独立分析判断的商业人才,对中国国家发展也是大的幸事。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通过提高自己认知能力的获得更多的世俗利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交易成本不断下降,顶级人才溢价越来越高。事实上,既学历优势、关系优势之后,认知优势将成为中国越来越融入世界、市场化竞争越来越普及的新的机遇红利。而作为个人而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是未来竞争力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成甲,《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7年
2 安德斯 艾利克森,罗伯特 普尔,《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年
3 尤瓦尔 赫拉利,《人类简史》,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
4 查理 芒格,《穷查理宝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5 乔西 维茨金,《学习之道》,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
6 顾准,《顾准日记》,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7 丹尼斯 舍伍德,《系统思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
8 彼得 圣吉,《第五项修炼》,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
9 史蒂芬 柯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3年
10 纳西姆 尼古拉斯 塔勒布,《反脆弱》,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