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这本书,简单的翻了内容,突然想到了曾经看过的一个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小主角布鲁克斯的父母当作为志愿者赴西藏可可西里参加藏羚羊保护行动时,委托陕西华县皮影戏传人老杨头照顾小洋人布鲁克斯,一个是中国传统老人,一个是美国的小孩子,两个人文化经历的不同,在两人的相处中,生活习惯、语言形式、行为思维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的不同,让双方相互排斥、对立,但是血脉相连的亲情部是最温暖的,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接纳,最终两个变成“忘年交”。
《姑姑的树》中的小主角也是因为家乡突遭变故,只能先去姑姑爱借住。这对祖孙初见面,发生了一些有趣的对话和故事。这样一个温情的故事,作者用散文的形式描述出来,在插图的辅助下,感受祖孙之间的差异与温情。
这是一本中法混合的绘本,作者余丽琼1980 年生于安徽安庆,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戏剧学艺术硕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东方娃娃》总编辑。绘者扎宇1943 年生于法国西部城市雷恩,毕业于艾斯蒂安高等平面设计艺术学院。
死亡不是终结,也许是另外一个开始
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都会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给带,我记得以前看过一篇文章,讲的是老人带娃会让孩子过早的了解死亡的痛苦。有时候回避不见得是最好的办法。在孩子4-6岁会出现死亡敏感期,孩子对死亡有点了解但是有了解的不深入,如果引导不恰当,要么孩子带入到焦虑的场景,对死亡感到恐惧,要么觉得死无所谓,完全淡化这件事,这是两个极端。
对孩子来说,死亡预示着丧失,失去,这会让孩子感到焦虑,无助,周围的安全城墙的消失。在这本书的故事中,与之产生忘年交的姑姑去世了,小女孩明白,姑姑是去到另外一个地方结婚去了,通过这样一个故事也让孩子明白,死亡不是终结,亲人回忆会变成另外一种方式存在。就像小主人公说的:我现在还是会梦到姑姑,姑姑会来梦里找我,披着一件巨大的婚纱,冲我偷偷一笑:“小鬼,我的假牙呢?”
艺术性的文字给孩子带来美的熏陶
在一次专访中,余丽琼老师说:艺术在一个人一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它不是粉饰,不是做作,不是包裹,而应是身体的部分,就像你的肌肤和血液,能保护和带动你,行走在灰暗庸常的生涯。充满艺术性的文字在给孩子阅读的过程中让孩子感受艺术的美,感受艺术的熏陶。
散文的形式对孩子语言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幼儿散文阅读提供了一种规范而充满诗意的艺术语境,有利于幼儿从学习口语到书面语的过渡,对促进幼儿综合语言能力与思维的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姑姑的树》用散文的形式把小主角对姑姑的感情抒发出来,让孩子感受其中的纯真情感。
时代变迁,但每个人回忆中有都有棵老树
姑姑说,原来的街心花园也不是这样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巷子口变成了街心花园,人的记忆不变,但时代会变,这颗载满回忆的老树终究逃不过时代发展洪流的碾压,街心花园被高高垒起,树被推倒,地被压平,一切变成新的样子。
当记忆最后的象征不见了,姑姑内心是痛苦的,但记忆依然存在姑姑的心里,即使树不见了,但思念还在,就想“我”长大了,回到了自己的家,在经过那个变成百货大楼的街心花园时,依然能想起小时候住过一段时间的姑姑,关于姑姑的故事依然在“我”心里。
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家乡很多地方再回去都变了样,即使这样,小时候的回忆依然在每个人的心里。这样的故事也告诉孩子们,人是永恒的,也是无力的,但是只要爱过和被爱过,都会留下相似的悲喜。
中国的散文艺术与法国的绘画艺术,把平淡的故事表现的富于艺术性。温暖的文字和恰当的留白在阅读的过程中让读者燃气想象和创造力。《姑姑的树》通过讲述“我”与姑姑的故事,让孩子们体会到个体生命与时代变迁间微妙动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