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说自己状态怎么样了,就直接说,我要开始写作了。
虽然之前每天写,坚持了一段时间,也应该有痛苦,但是停写了之后,发现我并没有一开始所期待的,“停下来可能会好一些”的状态,我觉得这和跑步一样,哪一天不想跑,就马上去跑,才是最有效的。
上一周复盘对自己说,只要没有写,只要没有结果,就是妥协,就是偷懒。我知道这也是在逼自己没有退路。
梳理这几天看书的一些笔记和思考。
1、
注意力等于事实。心理学的一个深刻现象,观察者偏见所起的作用像一个过滤器。
我不能 ( )我没有( ),等于否认自由意志和主观能动性,凡事多往自身归因。
这里想起来陈海贤说,要去掉我们的应该思维。我来理解为,不抱有过高期待。其实也可以通过冥想来实现。现在越来越喜欢一个人长时间的跑步,能体验到也是一场冥想。
2、
想不清楚的问题,要记录下来,高频去想,就是在锻炼思考,总会在这个问题上认识更深刻。比如,我最近一年来都在回避思考孩子的视力问题,现在写下来,目前能做什么,接下来采用那种措施保护视力。这些都可以具体到每天到日程里。
一连串也牵出来很多问题,读书该怎么读,哪些需要当父母的重视,着重发展。比如,小学阶段养成运动的习惯,能亲身体验到运动给身体带来的愉悦。
我这里还想到,情绪的力量如此之大,陈海贤说是体内的大象,不要想着对抗,而是驱动它。要深刻明白,人的本性(多少年进化而来的生存本能)是战胜不了自我服务偏差的,对群体中的认同感和成就感的追求也是本性使然,我们对它有本能的条件反射,既然如此,就培养它。所以,要对当第一有执念。
我们对自己的亲身体验敏感,大脑最容易被这体验说服。如果我们曾体验到了,就能说服情绪大脑,情绪大脑认同了,就会有很大的推动力。
3、
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很大的可能性,是你也不知道你自己不知道他。如果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着进一步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得很远。
我觉得这一点我没有做好,之前写东西总是看读了一本书之后有启发就记下来,但是我不喜欢去看我写过的东西,不喜欢整理,而现在有一段时间不写,就像作者说的越不写越觉得没什么可写的。其实是没有刺激自己去思考。(因为没有写,就刺激不到)
这件事情上我觉得自己失去了一些盲目自信。不自我怀疑,像乐观者那样去行动,只有先行动,才会增加我们做成事情的概率。
以上,我决定对持续写作盲目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