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这一讲,重点分享一下关于书中提到的小组讨论这种形式。
在过去的教学中,我自己经历过也包括常看到的一种现象,就是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 让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讨论。老师在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的时候,初衷都是希望学生能够发表自己的想法,听取大家的想法,最后优化自己的想法。小组讨论时间到了之后,老师会请每个小组的小组代表来发表小组意见。殊不知这个过程实际忽视了太多问题,学生是否真正的有时间思考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有在组内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吗?学生之间有真正的在互相讨论 听取他人意见 优化自己意见吗?小组代表的发言是他个人的想法还是组内的想法?组内每位学生都知道小组结论是什么吗……太多问题纷纷出现了。
今天通过阅读王博士书中《课堂上的小组活动这一讲》,包括陈老师在音频中也有提到的要点:所有人都参与、所有人都能说结论、小组总结汇总。当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如果你的小组讨论不能满足这些要点,那说明这次的小组讨论就是无效的,或者说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昨天在听黄小海老师的课时,结合今天学习的内容,书本知识与课堂现场的呈现几乎一致。
老师首先提出了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便条纸上,这样就让每个学生都有了思考的时间,想清楚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接着老师让所有人把写有自己想法的便条纸粘贴在一起,让所有人都能看到便条纸上的内容,大家在互相陈述发表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有说的内容,因为是自己思考过的内容,因此在听别人表达时,一定也会有自己的思考,在这个过程中就会优化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小组意见,并且用不同颜色的笔在纸上标注出来; 然后再用 平板拍摄上传到老师的电子白板上汇总,这样全班同学也都能看到每一位同学的不同意见以及小组意见。这样的操作既保证了每位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也保证了小组讨论的有效性。
此外为了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说出小组的结论,陈老师在音频文件当中也提到,用随机挑人来代替小组推荐的方式,这样就能够增添学生的参与感与紧张感,每位学生都会想着自己有可能被抽中而去回忆与熟悉小组的讨论结果,组织自己的语言。
这样一整个环节下来,每位学生经历了:独自思考—形成自我意见— 发表自我意见— 听取他人意见— 优化自我想法— 形成小组共识— 熟悉小组结论,老师设置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来达到的学习目的也就真正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