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外国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巴黎圣母院,茶花女,鲁滨逊漂流记,红与黑,傲慢与偏见,呼啸山庄,飘,战争与和平,安列卡列尼娜,纯粹是在拜读中文翻译者的描述方式,西方国家对于追求爱情的炙热态度,还有不同的文化境遇。对于文中复杂的人名,庞大的人脉网络,不熟悉的社交活动,其实我是疑惑的,除了一味跟着主角走以外,对于其他人物的出现,是没有太多掌控力的。理解也只限于爱情这条表面的主线上。而且我也无法把这些文学作品与历史课上学到的文艺复兴时期,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帝国等历史阶段对应起来。无法理解文学是历史载体的意义。不理解这部名著的生命力及它背后的深藏意味。我觉得30岁开始学着理解,对我来说,算是挺合适的时候,我心中一直有一部小说,一部有着历史烙印生命力、赞美人性的小说。
教语文的人必须懂历史,懂历史中的人物,懂那人物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的区别;教历史的人必须懂文学,懂文学的创作基调是真实的历史。就算是超现实的描绘手法也是为了丰满人物形象,用以承载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