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埠:中国绿色诗歌之乡
绿色苏埠,诗意朱圩
作者:木乔
过去,在整个大别山地区,苏家埠是最繁华和富裕的商埠——没有之一,素有“小南京”的美誉。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老家只要有人去过几趟苏家埠,手头就有活便钱,小日子过得自然滋润。2018年3月18日,农历三月三,是个好日子。适合做什么,皇历上早已注明,只是当下翻老皇历的人越来越少。《休斯墩诗苑》蔡克霖主编和《大别山诗刊》碧宇主编策划这次“绿色诗歌苏埠行——走进朱圩”活动肯定不用翻老黄历的,天气好是天公作美,三月三是节令赶巧。
“近乡情更怯”这句诗用碧宇实际行动来注释最合适,比如走在戚家桥到苏家埠平坦乡道上,两边开阔的田野告诉我们的是一马平川这句成语形容的到底是什么境界。不论平原地区还是丘陵地区有一块一马平川的开阔地都不足为奇,但是苏家埠身处大别山腹地,土地如此平整的作用有一点是,可以拿来修正一般常识性的东西。碧宇让我们在苏戚路和机场路口停留了半个小时,她说这里就是通往故乡朱圩的路头。在春天,任何一场停留都是美好的,更何况是幸运地跟着“近乡”的人。利用这段短暂的停留,我与定居美国的诗人蔡克霖叙旧,与上海诗人殷刚结缘。继续行驶我们跟着“情更怯”的碧宇飞快地从家门口穿过。想一想如果碧宇再迟一点发觉就会更美好。一群迷失了方向的诗人在希望的田野里飞翔,是不会留下任何遗憾的。
碧宇家的老宅叫朱圩,布局和二百里内我生活过的村庄一模一样,只是幸运的碧宇还有老宅,我只能靠回忆复原故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我们顺着塘堤走向村庄,身影倒映在水中,当然就是在画中行。整个村庄被绿水环绕,飘渺如仙境。池塘的功能蓄水灌田,防盗防贼,用池塘里的土垫高庄基,为幸福生活打下基础。踏上蜿蜒的乡间小路,前方隐蔽而弯曲,神秘而恒远,因此前方永远值得期待。村里古树参天,绿荫袭人。第一次见到紫树,高高举起的紫色的花束撑开了碧蓝的天空;第一次叫出细皮槐,细腻树身被风车茉莉缠绕。村里大部分人家己迁离朱圩,依然保留七,八家老宅,告诉我们上世纪乡村的风貌。碧宇的家在朱圩东南角,石基土墙黛瓦,石门石窗,像一位健康而硬朗的老人,沉默的昭示岁月静好,朴拙的挺立在新农村美丽画卷当中。像春天里的万物一样觉醒,深刻地抵达我们每个人的认知。整座建筑被绿树掩映,翠竹围绕。门前生长着碧宇小时候栽培的花花草草。蔷薇开放,蝴蝶兰含笑,我们仿佛都能看到少女的梦想就在水边疯长的鸡蛋花丛之上。听到碧宇主编说朱圩即将退耕返田,不复存在时,我们心里都觉得无比惋惜。蔡克霖先生说:“碧宇的故园不能拆,这里有着浓厚的乡贤文化,乡土气息,乡愁情结。留住乡愁,就要保护文化根脉。”诗人殷刚,也是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他用专家的视觉,发自内心的呼吁:这里已有的“水圩,土圩,土墙,草顶,不仅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新时代文化保护与传播的活名片。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重塑乡村的生产价值,生活价值,生态价值,更要发现古老农耕文明蕴涵着的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独特的价值。”参加本次诗歌活动的诗人程东斌,桑叶儿,清凌竹叶,姚银波等都纷纷感叹:先人建设家园时,对环境的利用和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视程度,值得我们尊重和学习。走进朱圩就如同走进一座博物馆,焕发出来的是浓郁的生活气息。苏家埠完全可以把朱圩老村打造成一块最具原始风情的旅游景点,丰富当地旅游的多样性,展现出来的定会是新农村建设的层次美。如果朱圩老村被破坏,将永远无法再恢复。我们一行人都是怀着深深的依恋之情离开朱圩老村的,仿佛池塘宽阔水面,荡漾着我们儿时高唱的童谣。朱圩浓郁荫翳下,藏起我们童年做过的梦。而对于我个人来说,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苏家埠,是从朱圩老村开始的。因此我满怀期待,在苏家埠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遇到小时候听过的每一段传说。第一排右起:姚银波、桑叶儿、蔡克霖、碧宇、清凌竹叶;第二排右起:卢兴样、程东斌、殷刚、木乔、邹怀芝、周以兵
作者简介:木乔,本名陈德轩,安徽寿县人。在《诗刊》等报刊发表过作品,出版诗集《蓝羽》。停笔十年,现在网上写诗,诗作入选多种年度选本。
摄影:殷刚、柳林风声、桑叶儿、姚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