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在每天一节的常态课中,渐渐发现要上一节自己甚是满意的好课越来越难,之所以难,我想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琐碎消磨了激情,忙碌占满了日常,无暇顾及、无心深耕。
固然如此,但依然有一些老师,以自己的柔弱之躯抵御着千般忙碌、万般琐事,于忙碌中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畦方田,在其间细心耕耘、用心播种。像教坛前辈李吉林、于永正,如教育大家王崧舟、薛法根,又像身边的名师大咖……受其感染,我重拾热爱,用心于教学,问道于反思,只愿自己忙而不茫!
今天是学习《琥珀》这一课的第二天,这堂课从“推测”二字拉开序幕。先询问学生“推测”是什么意思?一个女生站起来非常准确地回答:推测就是从已经知道的知识来猜测、想象未知的事情,这个孩子的回答准确、精练,很欣赏她的自学能力,充分肯定了一番后,别的孩子都向她投去了艳羡的目光,心中窃喜,目的达到了。紧接着追问学生:那这篇课文中哪些信息是已知的呢?学生稍作思考后开始有人小声说道——琥珀的样子,我顺势引导学生朗读课文中描写琥珀样子的文字,学生们很快将目光聚焦到了文本的最后一个自然段,课文读完,我立即抛出了本课的核心问题:作者柏吉尔从这块琥珀的样子是如何推测出发生在几千万年以前的故事的呢?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我提示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借助资料明晰了琥珀形成所需要的条件。之后,我觉得孩子们从科学的角度已经明确了琥珀形成所需的条件,应该可以很准确地从课文中找到依据了,所以接下来限时5分钟让学生带着核心问题阅读文本,之后,先让学生与同桌进行了交流,我走近学生倾听他们的交流,我发现大部分孩子并没有理解课文内容,更不知道作者是如何从琥珀的样子来推测出这个故事的?只有个别孩子找到了只言片语,看到这样的情况,我叫停了孩子的交流,以课文的一二自然段为例引导学生一起来阅读并寻找依据。但因为心里一直想着要把课堂交给学生,稍稍引导后就继续让学生带着核心问题去重读文本了。几分钟后看表,此刻离下课的时间又近了一些,再次让孩子们停了下来,这次部分孩子能简单的说出一些已知到未知的依据?但并没有给出更有价值的思考成果,我担心教学内容不能在下课前完成,于是我对照着PPt带着学生一起进行了梳理,我自己把要点讲给了学生。最后,引导学生将课后的阅读材料与这篇课文在表达上进行了对比,让他们发现表达内容的相同和语言风格的不同,体会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各不相同的表达效果,布置了作业,然后匆匆下课了。离开教室时,我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回望这节课,前面的铺垫一切还算顺畅,但在解决核心问题时学生的学习屡屡受阻,既是因为自己高估了学情,也因为自己在这部分的学习设计太粗线条,没能在深谙学情的前提下为学生搭建有效地学习支架,助力学生的学情,帮助学生理解。于是,抽空再次研读课文、细读教师用书,阅读各类相关资料,对这节课的教学做了重构。
一、图文结合,引发思考
1.借助孩子们课前自己画的“琥珀形成过程示意图”让他们回忆琥珀形成过程,学生一边说,我一边将关键信息写在黑板上。
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琥珀的形成需要几百万年甚至几千万年的时间,作者是怎么知道这么详细的故事情节的呢?学生肯定会说是推测出来的,借机引导学生理解“推测”的意思。
二、例句共读,由扶到放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松树林的句子,让学生想想这一处描述的依据是什么,这样的问题精准明确,思考难度降低了,学生一定可以迅速找到依据。
2.借助之前板书的琥珀形成所需的条件,迅速在黑板画出形成条件与依据表格,让学生默读课文3——12自然段,思考、圈画并完成表格,并在组内交流,在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给学生充足的阅读、交流与思考的时间,学生完成表格后,同伴交流后提前完成的小组在黑板上的表格里填上自己与同伴思考的结果。
3.等所有学生学习结束后,全班一起对照黑板上的表格进行梳理并补充。
4.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这样的表达方式说一说。
三、对比阅读,发现特点
1.同样是琥珀的形成过程,课后的阅读资料是怎样叙述的,引导学生对比阅读,发现课文生动、有趣的表达。
2.学生再次回到文本,边阅读边标画自己认为写的生动有趣有趣之处,并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学生自读结束,全班汇报,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写法,学会生动有趣的表达。
四、推荐阅读,好书共享
1.告诉学生像这样生动有趣的科学小故事,在柏吉尔的《乌拉波拉故事集》中还有很多,感兴趣的孩子可以找来继续阅读更多。
2.由已知的事物加上合理的推测就可以写出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引导学生梳理自己生活中的奇思妙想,课后分享给家人、朋友或老师。
反思、重构结束,理应成就感满满,但我却高兴不起来。课可以重构,但时光不会倒流,我不可能带着学生按照重构的思路再学一遍《琥珀》,他们也就此失去了享受高质量课堂的机会。所以,只有在上课前做足准备,才可以保证孩子们享受高质量学习的机会。
我想,要想上好一节常态课,首先教材内容必须烂熟于心。接着,学生真实的学习基础需了如指掌。其次,课堂环节需精心设计。最后,教学生一天得为他们着想一辈子。
这个过程,虽有万难,但若喜欢,便也风雨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