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期入群,几经碾压
在加入牛人进化营之前,我是一个自以为定位很清晰的人。没错,是“自以为”。
那时,我给自己的头衔是“个人学习力专家”,目标是帮助更多人,提升阅读学习能力。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1年读了130本书,输出20多万字的笔记,也线上线下做了大大小小几十场分享。
这些成就不免让我有些飘飘然,觉得自己已经是这个领域的行家了。
但进入牛人进化营之后,才发现自己还差得远。
加入牛人进化营的第一天,我就看到各路大神的自我介绍:
有应用项目式学习,从零开始一年拿下两个百万级新媒体项目的学习达人朱小峰。也有多篇文章登上剽悍江湖和其他公众号,拥有正面管教认证讲师称号的教育达人林中漫步。
最可怕的是,这些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更努力。
高中化学老师兼精力管理达人林含键,每天早晨在群里分享一个精力管理小技巧,一坚持就是100多天。金姐每天在群里为剽悍晨读写导读,也是从开始到现在,从未间断过一天。
再反观我自己,不仅成就在这些大神的面前渺小的可怜,想要坚持的事情,也没有哪个一直坚持下来。
二、一周学委,初次蜕变
在牛人云集的社群中,我懵懵懂懂地跟进着。
时光飞逝,一转眼就到了2月底,牛人进化营隆重推出了一个新玩法:一周学委的分享。
一周学委,顾名思义,就是在群内担任一周的学习委员。在这一周内,你将和几位老铁一起配合,在整个连队内分享在各自领域中的经验心得。每周有三位老铁分享,每人分享两天,每次30分钟左右,其它老铁负责主持、预热和打Call。
在介绍这个玩法时,奕晴说,要想成为行家,每一个动作,都要去思考如何影响更多人。你做出的成绩,拥有的价值,只有分享出来,别人才能知道你在这个领域的专家身份。
最后,奕晴还说,想到了就不要犹豫,马上做,立刻做,直到做好。
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主动找到了学习达人朱小峰,后来又和林含键、南漂奶奶、山河和7结成了学委小组。成功链接到了期待的牛人,也成功申请成为了第一周的分享学委。
可没想到的是,在进行学委的分享时,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过去的一年间,我的分享,大部分都是以干货为主,案例很少,道理很多。我的第一篇分享稿——对《认知天性》的解读——也不例外。但当我看到朱小峰和林含键老铁的分享稿,看到他们结合自己的经历,每一个道理都配合了自己知道并做到的故事时。才猛然惊觉,我讲的道理是多么苍白。
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第二天,就已经到了我分享的时间,我硬着头皮按照原稿念了一遍,果然回应寥寥。
当晚,我痛定思痛,在简书上写了2000多字的复盘《我准备了8小时,但还是讲砸了》,并发到了朋友圈。
文末,我着重写下这句话:把案例中的人称代词改“我”,把它变成自己经历过的故事。
第二天上午,我尝试按照这个思路对稿件进行改进,却还是憋了2个小时一个字都没写出来。眼看已经接近中午,濒临绝望的时候,连长小凡竟然奇迹般主动给我打来电话:
“子夜,我看到你的朋友圈了。关于写分享稿,有什么能帮到你的吗?”
于是,我一口气把自己遇到的困扰全跟小凡说了,小凡没有直接回答,只问了我三个问题:
你最擅长的是什么?你希望给老铁带来什么价值?你有什么自己的故事?
醍 醐 灌 顶 。
之后,我果断以《如何快速阅读和提炼重点》为主题,并结合刚刚读过的《抢占心智》这本书。一下午6个小时,完成了8000字的分享稿。从初稿,到润色,再到PPT,每一个道理都配以生动的案例。讲的全部都是自己的故事,完成了有史以来,我最满意的一篇分享稿。
当分享完成,得到大家热烈回应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曾经只会写干货的局限,终于突破了。
三、求学模块,拨云见日
好景不长,紧接着,在求学模块的打卡中,我又遇到了新的问题。
在牛人进化营中,还有一项重头戏,那就是主题模块打卡。具体的规则,就是在8-10天内,每天完成指定书籍指定章节的阅读,并完成500-800字的写作输出。每个模块根据主题不同,阅读的书籍也有所不同。
刚开始,我是抱着读书学习的心态来的,但做着做着,就发现自己偏离了方向:每天都至少花费2个小时在读书打卡上面,绞尽脑汁想着怎么把文章写得更好。当每天花在打卡上的时间越来越长,把打卡当成任务时,就变得苦不堪言。
我不禁思考,我来牛人进化营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读书打卡,还是为了和牛人链接?
我把我的困惑告诉了连长小凡,没想到小凡直接帮我链接到了奕晴。奕晴很认真地听了我的问题,然后直截了当地回答我:
你来到牛人进化营的目的,是想成为什么领域的行家?读书打卡,是手段还是目的?和牛人链接,是手段还是目的?
我一时语塞,忽然发现,我之前思考问题的角度,似乎全错了。
之后,奕晴继续说道:
牛人进化营的第一性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帮助更多的人成为行家。你在这里学到的东西,如果不把它们用到行动上去,那都是没用的。
突然,我再次醍醐灌顶:我在牛人进化营中收获的一切,其实都是1后面的无数个0。如果没有让自己成为行家的行动,没有那个“1”的话,那么读再多书,打再多卡,也是没用的。
当我想清楚这一切,我终于不再把打卡当成负担。因为我知道,我真正要做的,是成为高效阅读领域的行家,并为此付出行动。
尾声
故事到这里,就告一段落了。
两个月内,我完成了两次心智的蜕变。
最近一周的上海之行,我主动约见了一直想要求教的两位老师,并获得了宝贵的行动建议。
期待两个月之后的故事,讲述的不再是心智上的蜕变,而是行动上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