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像老朋友一样谈论“死活读不下去”的《尤利西斯》?
咖啡厅、酒吧、几个半生不熟的朋友,包括文艺青年——诸如此类的场合吧。
出于某种逗趣的玩笑,或是不那么光彩的目的,你只需熟记下面一段话,就足以像老朋友一样谈论《尤利西斯》了:“之前买了新鲜漂亮的比目鱼明天来买点鱼好了还是今天礼拜五吗没错我要买顺便带些牛奶冻上面要有黑莓果酱之前吃过但不是那种两磅一罐混梅子和苹果的酱那要到伦敦和新堡买想到威廉伍兹店距离远两倍到了只剩骨头可以挑我讨厌鳗鱼鳕鱼好了我明天买只好看的鳕鱼每次都买三人份忘了算了我不想再跟那家卖肉的买肉了。”
“看过《尤利西斯》吗?”
“这个……嗯……现代文学经典!现代性的滥觞……服务员,麻烦再加点水。”
这一招我试过,实用指数五颗星。但如果你要我说老实话,我只能说,《尤利西斯》太棒了。我看不过不止一次呢,虽然每次都只是翻到了第二页。除非,除非有枪口逼着我的太阳穴,或者有一笔赏金等着我。
伍迪艾伦说过一个笑话,“我修了一堂速读课程后,二十分钟就把《战争与和平》读完了。这是个跟俄国有关的故事。”——这话说得有道理,但也不够厚道,毕竟你获得了一些初步信息。有关乔伊斯的导读书籍是读过几本的,最近的包括《用天才向极峰探险》、《如何读懂经典》等,这些外围读物稀释了原著的神秘感和晦涩度,虽然是别人嚼过的东西,毕竟还有一些营养。
像老朋友一样谈论《尤利西斯》有无数个切口,诸如作者的个人经历,小说出版的艰难历程,小说产生的时代背景,无数文本隐喻中的任意一个,与荷马史诗《奥德赛》的对应等,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没有把握住《尤利西斯》的核心——意识流与现代性——尤其是现代性。
上面引用的小说中莫莉·布卢姆的一段唠叨,就足以体现了《尤利西斯》作为现代文学大师之作的精神风貌。研究一个DNA片段,多少也能想象出一个生物体的整体遗传风貌。
什么是现代性?这个问题似乎轮不到我一个票友来给出权威的解答,但我的理解应该包涵其内——平凡、琐细、无聊、乏味,貌似铁链子一般牢不可破的因果关系其实一点都经不起推敲。
打个比方,基度山伯爵的故事就是古典而浪漫的——几十年的岁月都无法消弭心中的复仇火焰——雨果想表达一种坚如磐石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道德信念。
是莫莉·布卢姆买草莓果酱等等的碎碎念更接近日常生活,还是除了报恩复仇别无他念的道德骑士更加现实主义?从这个角度看,意识流比所谓的现实主义更接近生活本身。
再打个比方。用微积分的眼光来看,弧线不过是一个个无限小的直线的组合而已。弧线和无限短小的直线谁更接近客观真相?毫不夸张,《尤利西斯》和《追忆逝水年华》等现代性大师作品对于现代文学的影响,也如同微积分对于现代文明的影响一样。
乔伊斯大胆突破传统小说的时空界限,成功地发掘了人们头脑中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广阔领域,将人物瞬息万变,流动不已的意识活动和恍惚迷离的精神世界原原本本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约翰厄普代克曾谈过小说家的角色,故作纳闷道:“大小便,在酒吧醉着嚷嚷、每天小挫折不断、疲倦不堪、向人妥协,夫妻房事种种,难道都是我们生存的一部分吗?”然后自答说当然是,而且在《尤利西斯》里都能找到。
乔伊斯宣称:“我从没碰到过无聊的人。”确实,无论什么人,无论你是否意识到,只要活在当下,就走不出现代性的空气和皮肤。即便一个无聊透顶的人,也可能是引导作家走向不朽的模特或路标,他可能就是加缪《局外人》的原型;如果你遇上一个面色苍白,病歪歪而耽于幻想的小人物,或者你就是这个人,那么,《追忆逝水年华》就在向你遥遥招手了。
“无限风光在险峰!现代人,你不看《尤利西斯》还好意思说自己是文青?”
朋友聚会的时候,你可以用这样的话来激励年轻人来为你起身倒茶。
至于我自己,会不会去看《尤利西斯》呢?也许会,也许不会。那么多的山,有些可以攀爬,而多数只是用来仰止和遥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