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坚定地相信,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自尊感是一个人的荣誉感、名誉感、健康的自爱心的最强大的源泉之一。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对此深有感触。当一个步入青春期的孩子拥有了自尊感,就会树立强烈的自我意识,进而渴望成为更好的自己,也便拥有更强烈的荣誉感和名誉感。当然,也会更自爱。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自尊感呢?
在《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文中,苏霍姆林斯基作了如下阐述:能否保护和培养每一个学生的自尊感,取决于教师对这个学生在学习上的个人成绩的看法。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任何一门学科的任何教学大纲只是包含一定水平和一定范围的知识,而没有包含活生生的儿童。不同的儿童要达到这个知识的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在一年级时就已经能完全独立地读出和解出应用题,而另外一些孩子直到二年级末甚至三年级末才能做到这一点。教师应当善于确定:要通过怎样的途径,要经历什么样的阻碍和困难,才能引导儿童接近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水平,以及怎样才能在每一个学生的脑力劳动中具体地实现教学大纲的要求。
读到这段话的时候,我不由得想起了班上的小威同学。在进入中学后的这段时间里,我见证了他的成长之路。在此,作以简要回顾。
记得最初,小威就像安徒生笔下的那只丑小鸭一样,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极不搭调。
在他的身边,坐着叽叽喳喳快言快语的孩子们。上课时,还没等老师结束提问,便一个个欢喜雀跃地举起了手,满脸喜悦地想要一比高低。下课后,又打又闹,更像一个个开心的活宝。
而小威呢,他总是沉默着,从来不举手。甚至,连笑声都没有。当身边的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的时候,他也只是抿着嘴角。眉眼弯弯,极腼腆的样子。
印象最深的一次,孩子们课前背诵六年级的古诗词。每个人都昂首挺胸,自信满满地表现。可是,小威竟然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当我弯下腰,轻轻地问他,为什么不背。没想到的是,小威回答,不会。
然后,有人悄悄告诉我,小威的入学成绩特别低。而且,学习一直很不好。看着小威愈来愈低的脑袋,我拍拍他的肩膀,笑着说,没关系啊,中学将是新的开始。
自那以后,对小威,便多了几份关心和留意。听写词语,他居然连最简单的也会出错。朗读课文,就算是极少的语段也会卡壳。刚开始的时候,身边的孩子们会偷偷地笑。我悄悄地用手势告诫,不要这样。
我相信,只要多一些锻炼的机会,他定会有更好的表现。渐渐地,孩子们习惯了。会在他出错的时候,适时而温暖地给予帮助。而我,想起牵着蜗牛散步的比喻。对待小威这样的孩子,只要他每天努力,每天进步,已经足够。
让小威发生变化的,是一次班级的情景剧表演。
全班读完《西游记》的时候,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喜欢的情节改写剧本。然后,确定小组,分配角色。利用闲暇时间进行排练,最后集体表演。很快,孩子们选择好了各自的剧本,热火朝天地开始了准备。背台词,练动作,每个人都很认真。三个一伙,五个一队,积极地融入到小组当中。无意间发现,小威和几个孩子落寞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无所事事地呆望。一问才知,没有人要他们。
这怎么可以呢。原本的计划是要人人参与,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舞台上留下美好的记忆。于是,让大家帮忙,奉献出自己的剧本。让剩下的所有孩子选择喜欢的角色,一起加入排练的队伍。
几天后,情景剧表演在学校的会议室举行。虽然没有闪耀的灯光,也没有酷炫的背景,可是,在孩子们的脸上,却洋溢着兴奋和自豪。而且,服装都是网购的,道具都是自制的。登上舞台的时候,每个孩子的眼眸都像闪着光。那样子,别提有多认真了。尤其是《三打白骨精》上演的时候,扮演村姑的小男生滑稽搞笑,那夸张的动作让大家笑破了肚皮。
让我没想到的,是小威。他戴着一顶草帽,穿着黑褂子,提着小斧头,扮演山中老樵夫。很长的一段台词,他居然顺顺溜溜,说得极清楚。要知道,平时的文言文背诵基本上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才能蒙哄过关的。等到演员上台谢幕的时候,小威自信地站在舞台中央,笑得可开心了。
从那以后,小威的身上便有了一种看不见的魔力。仿佛不经意间,风来了,花开了,他的世界里阳光明媚了。默写古诗词,小威居然一字不落地写得完整而工整。背诵文言文,也能努力而认真,目光里满是坚定。
就在最近,因为抗击疫情宅在家里,便和孩子们一起微信打卡,读诗,练字。而小威,竟能够每天坚持,按时上传练习内容。而且,他的字,确实写得越来越好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这就是说,在学习中,无论就脑力劳动的内容(作业的性质),还是就所需的时间来说,都应当采取个别对待的态度。
我想,在小威的身上,我感受到了这种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也见证了,拥有自尊感的小威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