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政在私门语出《史记·晋世家》:“政在私门,其可久乎!”
意思是国家政权不再听天子的,改由实力强大的名门望族说了算。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增强,诸侯手下的卿大夫们实力也在增强,诸侯不服从周天子的管理,卿大夫也不服从诸侯的管理,于是就形成了“政在私门”的政治形态,也就是谁有实力谁说了算。
公元190年,曹操汴水之战失败以后,讨董联盟的各路诸侯幡然醒悟,原来董卓不是那么好对付的。
此时汉献帝的小命还捏董卓手里,朝不保夕。
董卓既然能杀了汉少帝刘辩改立汉献帝刘协,就有可能杀了刘协改立他人。
救不救这个小皇帝已经没有当初那么重要了,各路诸侯开始动摇,与其现在抱团取暖帮着盟主袁绍打董贼,不如保存实力,观望天下形势,以作后图。
在各路诸侯不臣之心的闹腾之下,汉末三国形成了“汉失其鹿,群雄逐之的局面。”
袁绍、袁术两兄弟对于大家的离心离德并没有太多在意,似乎早在预料之中。
于是哥俩也加入这场逐鹿之争,并且加紧了攻伐兼并的步伐。
鉴于袁氏家门四世三公,名望极高,门生故吏遍天下,在与各路诸侯的兼并中得到的支持最多,实力也一天天增强,政出私门的观念开始在袁氏哥俩的心中酝酿发酵。
袁绍先是和冀州牧韩馥联合,想要立汉室宗亲幽州牧刘虞为帝,以此间接废掉董卓手中的汉献帝。
刘虞这个人果然老成持重,关键时刻不犯糊涂,打死也不敢干僭越之事。
袁绍给袁术写信说要立刘虞为帝,希望弟弟能够支持一下。
袁术回信把袁绍大骂一顿。说咱们袁家几代人都是吃皇粮的,拿着人老刘家的俸禄,就要给人老刘家解决问题,现在看人不行了,不帮忙也就罢了,怎么能干落井下石的事呢,再说了我袁术自己心里始终只有忠心汉室,从来没有过其他的想法,哥哥怎么能干出废帝另立,这种大逆不道的事呢?对得起咱么死去的祖宗吗?真是为我们老袁家丢脸!
庶出就是庶出,看来骨子里的下三滥是改不了的。
袁绍的确是庶出,而且从小就被过继给了伯父。袁术是嫡出,虽然是弟弟,但是骨子里看不上袁绍。
袁术骂袁绍这番话简直虚伪至极,他其实比袁绍还想当皇帝。他的策略跟袁绍不一样,不是要先立别的人当皇帝过渡一下,而是要自己直接当。
因为袁术觉得自己就是命中天子,一是因为当时有一句谶言,“代汉者,当涂高。”袁术字公路,和这个涂有点关系,涂通路途的途。二是因为袁术从孙坚那里得到了玉玺。
奇了怪了,袁绍也是这么想的,当时的年号叫初平,而袁绍字本初。袁绍也因为这个每天心驰神往。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哥俩就是相当皇帝想疯了,犯痴病,魔怔了。
袁术、袁绍都认为袁家最终会取代汉室刘家,心中自然把对方当成争夺皇位的最大假想敌。
为此兄弟不和,整天明争暗斗。
袁绍相对理智一些,把政在私门,图谋皇位的想法始终藏在心里,准备时机成熟的时候再宣告天下。
但是弟弟袁术,已经等不及了,他四处拉关系找帮手,准备随时上位登基。
当时袁术有个发小好朋友叫陈珪,官任沛相。陈珪是故太尉弟弟的儿子,很有背景。
袁术就给陈珪写信说:“当今天下,多事之秋,老刘家越来越不行了,现在正是另立山头的好时候,咱们哥俩,从小一块撒尿和泥的关系,我想当皇上,你看能不能帮助哥们一把?等哥们大事成了,好处大大的有。”
陈珪回信说:“兄弟啊,不是哥们不帮你,而是今天老刘家虽然不再强盛,但是有曹操这种雄才大略的人存在,只要报着匡扶汉室的决心就一定能够力挽狂澜,重振朝纲。我也劝你别想那些歪的、邪的、很不现实。本本分分当好咱们的臣子比什么都强。你要不听我的,非要一意孤行,往作死的地方上,千万别拉着我。”
袁术终究执迷不悟,不听小伙伴劝告,公元197年在寿春僭越称帝。
袁术僭越帝位不到两年时间,就在各路诸侯的打击之下,疾困交加呕血而死。
袁术临死之前心有不甘,仍然觉得天命在袁氏,于是归还帝号于哥哥袁绍。
《三国志》记,【汉之失天下久矣,天子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裂疆宇,此与周之末年七国分势无异,卒强者兼之耳。加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民户百万,以强则无与比大,论德则无与比高。曹操欲扶衰拯弱,安能续绝命救已灭乎?绍阴然之】
袁绍暗暗觉得袁术说的对,全说到他心坎里了。
袁绍接受弟弟袁术的鼓舞,在两年后,公元199年进兵官渡攻打曹操,准备一举克定曹操,以图天下。
奈何天不灭曹,公元200年相持已经半年之久的拉锯战,一直处于劣势的曹操竟然险出奇招,火烧乌巢,转败为胜。
袁绍一战而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抑郁成疾,发病而死。
政在私门的观念,诚然早在春秋战国就有它存在的历史,但是民心思定,民心向汉的汉末时代并没有给它成长的历史土壤。
袁氏兄弟正是因为对当时的天下形式认识不清,才最终作茧自缚,多行不义,自毙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