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和范雎都曾是秦国卿相,都因得到秦王重用而一时位高权重,参与军政大计,为秦王出谋划策,立下了赫赫功劳。秦朝最后能够在秦始皇手里兼并六国,完成统一,是与他们的谋略分不开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他们都是中国历史的功臣。
那么,如果要比较一下他们谁的功劳更大的话,我个人认为范雎的功劳要超过张仪。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所谓“历史功劳”的内涵应该是什么?由于他们是战国谋士,而战国是个为着实现统一的分裂割据时期;又因为统一的历史任务落在秦国头上。故而,只要分辨一下谁对秦国的功劳大,即可证明谁的历史功劳更大了。
而在回答谁对秦国功劳更大,作用更重要时,首先就要看看对秦国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
我们先说张仪。张仪是当时一流的纵横家、外交家,他主要是针对苏秦纠合东方六国共抗强秦的合纵战略,提出了连横的战略构想。合纵是抱团取暖;而连横则是分化瓦解,各个击破。连横的显著特点是不四面树敌,集中力量在一个方向上攻击一个主要敌人。并且,在攻击开始时,要尽可能的从外交上孤立敌人,断其强援。同时,还要联合敌国原来的盟友去攻击敌国。张仪纵横捭阖,极尽伐交之妙,使秦国能以最小投入换取了最大战果。
张仪不仅是“连横”的设计师,而且是操刀手。其亲手实践的最典型的连横战例就是“张仪戏楚王故事”。张仪出使楚国,以割让商於之地六百里为诱饵使楚王绝齐,打破了楚齐联盟。其后,“秦齐共攻楚,斩首八万,杀屈匄,遂取丹阳、汉中之地”。楚国损兵折将,丢失了大片国土,楚王不服,再次与秦决战于蓝田。结果,“楚大败,於是楚割两城以与秦……”。
张仪的连横一方面使得秦国免遭六国联合打击;一方面反覆其间,挑拨离间,借力打力,破合纵而收其利。故李斯论张仪之功说“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如果说张仪的贡献集中体现在对外层面上,那么,范雎对秦的贡献就不仅局限于替秦国设定对外战略上,还充分的表现在巩固秦的中央集权,加强了秦的内部稳定上面。
在对外战略上,范雎在连横的基础上,提出了“远交近攻”和“先韩而后魏楚”的统一蓝图。这两条要比连横更具体、更具有稳定性。这是因为连横随意性和主观性比较多一些,其特点是灵活善变;缺点则是对人有依赖性,“人治”的意味浓厚,不易于作为确定方案以备常态化执行。
而远交近攻则等于划定了“统一大业几步走”战略,基本是提出了具有时间表意义的统一方略。以后一直到秦始皇吞灭六国止都遵循了这一方略。
在对外用兵的作用上,范雎最经典的故事是以反间计使赵国换帅。公元前262年长平之战爆发,赵军主帅廉颇针对秦军补给线漫长的弱点,采取了坚守不出的防守战术。秦国急于决战而不可得,十分焦虑。这时,范雎提出反间计,大肆宣扬廉颇的坏话,并让人造谣说秦军最怕赵括;流言传入赵王耳中,他果然中计,用赵括替换了廉颇。秦军因此大胜,一战而灭五十万赵军。
除了“远交近攻”的推行外,范雎在辅佐秦昭王治內方面,也有其殊勋。主要是成功的“废太后,逐穰侯、高陵、华阳、泾阳君於关外”,沉重打击了威胁王权的外戚势力。其意义与作用之巨大,丝毫不亚于其对外攻伐六国的成绩。要知道,当时秦国以太后为首的外戚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和稳固,《史记》记载“穰侯,华阳君,昭王母宣太后之弟也;而泾阳君、高陵君皆昭王同母弟也。穰侯相,三人者更将,有封邑,以太后故,私家富重於王室”,华阳君担任秦相,与泾阳君、高陵君共掌兵权,三人的财富超过国库。
后来,秦昭王“收穰侯之印,使归陶”,他的家产“给车牛以徙,千乘有馀。到关,关阅其宝器,宝器珍怪多於王室”,足见当时外戚势力之盛,实权之重。如不抑除秦国必生内乱(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那就可能成为秦国盛衰的转折点了。是以,后来的秦相李斯评价范雎说“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综合对内对外贡献,是容易得出范雎胜过张仪一筹这种结论的。当然,作这样的比较只是为了理解历史细节,并不是捧一个踩一个的个人喜好。他们都在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阶段,对推动中国历史局势的发展,加速大一统方面做出了层面不同,而同样重大的贡献。他们都是历史的功臣,都是值得崇敬的优秀的谋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