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精神分析学家。他认为人的心理发展并不是成年早期就终止了,而是伴随一生的。他将心理社会性发展分为了8个阶段。他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个体都会面临一个心理社会问题,这个问题会引发一些矛盾和危机。如果个体能够顺利度过矛盾和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如果不能,则产生消极的影响。
1.信任vs怀疑:出生-1.5岁。重要事件:喂食。发展良好的,婴儿与主要的照料者产生初步的爱与信任,建立安全感。发展不好的,婴儿认为外在的世界是不安全的,在不熟悉的环境中就会焦虑。
2.自主性vs羞怯:1.5—3岁。重要事件:吃饭、穿衣、如厕训练。发展良好的,开始出现符合社会要求的自主性行为。发展不好的,缺乏信心,开始产生害羞的心理。
3.主动vs内疚:3岁—6岁。重要事件:开始独立活动了。发展良好的,幼儿对周围世界更加主动探索和好奇,更自信和有责任感。发展不好的,幼儿形成退缩、压抑、被动的人格,产生内疚的心理。
4.勤奋vs自卑:6岁—12岁。重要事件:入学。发展良好的,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学会为人处事,形成成功感。发展不好的,产生自卑感和失败感,缺乏基本能力。
5.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12-18岁。重要事件:同伴交往。发展良好的,在职业和性别角色等方面获得了同一性,方向上的明确性。发展不好的,难以始终保持自我的一致性,容易丧失目标,失去信心。
6.成年早期,亲密vs孤独:18-25岁。重要事件:爱情婚姻。发展良好的,乐于与他人交往,感到和他人相处有亲密感。发展不好的,被排斥在周围群体外,疏离于社会而感到孤独寂寞。
7.成年中期,生育vs自我专注:25-65岁。重要事件:养育子女。发展良好的,关爱家庭,支持下一代发展,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发展不好的,过于自我,满足私利,产生颓废感,生活消极懈怠。
8.老年期,完善vs绝望:65岁+。重要事件:反省和接受生活。发展良好的,自我接受和满足感达到顶峰,安享晚年。发展不好的,固着于陈年往事,在绝望中度过余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展示了人的发展的全程观。对转变教育观念意义重大。适当的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此,教育就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教师需要在了解各个阶段不同的矛盾和危机的基础上,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解决危机,帮助解决好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顺利度过危机,以免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