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人们是怎样流着口水在羡慕那些自已无法拥有的生活,连带羡慕那些生活的主人,比如那个为看世界而写出了最有情怀辞职信的女教师。
不得不说,能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拥有财富自由,可以随心所欲过自已想要的生活的人们是幸运的。这类人很多,书店里摆满这些人写的各种旅行书,微博微信里也时不时闪现了这些人的身影,至少他们美伦美焕的图片,可以洗涤一下我们变得世俗的眼睛,缓解一下办公室里的紧张情绪,可这不是他们的本事,是自然界美的力量。
突然想到一句老话:“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董其昌《画旨》中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成立郛郭,随手写去,皆为山水传神。”说的便是读书行路缺一不可。读书之后,只有亲自出去观察体验一下书中描述的情景,放大知识层面,读书的效果才能体现出来。
可我发现一个奇怪的问题,无论是微博上还是书店里那些一直在路上的行者,大多很年轻,受教育程度也很高,可他们写出来的书或者游记,无论是漂亮的图片,或者是对风土人情的描写,都难逃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大多是肤浅地为写景而写景。
其中佼佼者比如新生代作家落落,她的小说和随笔曾经是年轻写手中难得让我看得下去的,结果她的新作《有生之年》只是两大本冰岛游的散乱文字,极粗鄙无聊。而新浪名旅行家凯德,更是高学历海归,近年环游世界,可写出来的游记,除了无意中的炫耀外,完全是对景物的简单重述,别说人生感悟了,连文字水平都不如一个作文写得好点的高中生。
记得以前玩过一个游戏,在一张地图上把自已去过的地方插上小红旗,也曾幻想过哪天自已也能“全国河山一片红”。接着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状况,就是去过的地方就不想再去了,为了多插一面旗,拼劲着想去没去过的地方。这些所谓的旅行家,有多少人打着游学和感悟人生的旗号,做的却是类似“集邮”的事情,比着谁去过的地方多,谁见过的世面大,谁更有本事本钱,谁更让人羡慕敬佩。最怕的便是身体去了好多地方,思想和灵魂却依然停留在原地。
为什么会这样?
阿难说:“虽身出家,心不入道,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
入道者如那位曾叫“安妮宝贝”的庆山女士,去的地方不算多,近年的每篇文字却都是对生命深层次的感悟。那些早就称得上“多闻”的名“旅行家”们可不可以先停下脚步,继续读些书,思考一下所见所闻,提升一下自已的哲学高度,别在路上把自已掏空了。
而我等还得为五斗米折腰的“凡人”也不必沮丧,我们付不起旅费,却付得起书费不是吗?前年我潜心研读了一年量子物理,去年研读了一年《楞严经》,就象一个关在监狱里的人,眼前的墙壁和所有禁锢突然消失了,被宇宙终极的美深深吸引,这世界的终极规律和生命的本质,美到让人震撼和窒息,美到让我们回到现实世界时,一切都豁然开朗。这一段“旅程”,有如看到了不该看的东西,神圣神秘神奇,这哪是人间游历能够到达的呢?
舒婷说:“世界也许很小很小,心的领域很大很大。”我们的眼睛不必省略过病树、颓墙,或者锈崩的铁栅,随时都可以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心里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
你故乡开满梨花的山头,和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没什么不同;你身边的父老乡亲,和夏威夷的草裙美女没什么不同;,你头顶的星空,和南极的星空没什么不同;你走在上班的路上,和你走在非州大峡谷没什么不同。一花一世界,有智慧的人,人生在哪里都一样可以去观察思考和体验,你的每一步都是在旅行,又何必去羡慕那些远行的人们?
行文至此,动车即将到达终点站,两地奔波的日子,也许明天可以结束,也许,还要很久。看着车窗镜子的那个人。都从追风少年成为大叔,想想,这就是生活……
这一刻,全世界的人都在路上
成为一个彩虹般的人,成就一段辽阔的人生,不一定非得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