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方有很多差异,首先气候就不太一样, 南方有热带、亚热带气候,北方主要是温带气候;南北饮食和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差异。疫情期间,网友还戏称南北病毒的强弱程度都不一样。就连小年,南北方过的也不是同一天,北方过腊月二十三,而南方则过腊月二十四。
“小年”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在殷商时期的“五祀”和西周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内容。魏晋之后,作为“祀灶”对象的灶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小年”也作为节日基本成型。
关于小年,有个“官三民四船五”的俗语。也就是官家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百姓腊月二十四过小年,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过小年。
实际上,在清朝之前,“小年”祭灶都是在腊月二十四,宋末元初的《梦粱录》就有“二十四日,不以穷富,皆备蔬食饧豆祀灶”的记载。
大概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皇帝每年腊月二十三都在坤宁宫祭神,雍州皇帝向来节俭,为了节省开支,他顺便连灶王也一起拜了,所以《清史稿》卷五十九里才有了“惟十二月二十三日,宫中祀灶以为常”的记载。
后来,王族、贝勒乃至百姓都随之效仿,北方民间“小年”祭灶时间逐渐变为腊月二十三日。
而南方大部分地区由于离政治中心较远,则继续沿用旧历,即腊月二十四日这天祭灶,过小年。还有一些水上人家,小年则过得是腊月二十五。
今天刚好是南方小年,我们就来盘点一下诗人们在小年写下的经典诗词。
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有一首《二十四日》,里边有这样两句:“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最能说明问题,他过的就是南方小年。
只可惜,诗人生不逢时,他在小年这天也没有一点喜悦,而是“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
他另外还写了一首名为《小年》的诗,更能表达这种惆怅与忧国忧民的心情: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
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
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
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此时的文天祥,已经被囚禁于燕地,他自知时日无多,但透过“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诗人也表达出自己绝不会屈服和投降的决心,他大义凛然,以诗明志。
今日恰逢小年,再读爱国志士之诗,其铮铮铁骨、不屈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北宋宰相、诗人吕蒙正有首《祭灶诗》:
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乱世文章不值钱。
这首诗虽然没有写清吕先生具体在哪一天过小年,但是提到了小年祭灶神的风俗。
关于小年祭灶神的风俗,很多地方都有记录。比如晋代名人周处所作的地方风物志《风土记》就记载:“腊月二十四日夜,祀灶,谓灶神翌日上天,白一岁事,故先一日祀之。”宋代范成大也做了一首《祭灶诗》:“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还有《清嘉录》卷十二《十二月·念四夜送灶》:“俗呼腊月二十四夜为念四夜,是夜送灶。”
同时,吕蒙正通过这首诗,也向我们传达了当时的自己,甚至是文人的处境。当年的吕蒙正还没有发迹,日子过得非常落魄,他过小年那天只有“一碗清汤诗一篇”。
也难怪,他年轻时正值五代十国军阀割据,战火频发,民不聊生,书生更是无用武之处,甚至无处安身,所以诗人才会有感而发:“乱世文章不值钱”。
当然,诗人们过小年,也不是都像文天祥和吕蒙正这般凄惨,也不乏一些温馨或是喜悦之作呈现。
陆游晚年就写过一首过小年的诗:
《祭灶与邻曲散福》
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
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
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
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
在祭灶节这天,放翁邀请了邻居来家里饮酒纳福。虽然菜蔬简单,瓦盆清供,可大家并不在意,还十分享受。即使是在茅屋之中,邻里之间也像在田间地头祭祀土地神一样热闹。
在这首诗里,不仅写到了祭灶神的风俗,还描绘出了邻里友好、尊敬老人的温馨场面,表达了诗人安于清贫、优雅度日的情感与追求。
而宋朝范成大写过一首《祭灶词》,可谓是当时祭灶之“历史书”,词中详细记述了小年祭灶当日的风俗民情: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
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
范成大的这首诗非常有意思,很显然诗人过的是南方小年,也是要祭灶王爷的,而且他还具体写出了当时祭灶用的食物: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
另外,诗人还提到了过小年的一项禁忌,那就是祭灶王爷,女的不能去做,只能由男的来做:“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
更有趣的是,范大诗人还十分幽默,趁着灶王爷的高兴劲儿未消,他还没忘了赶紧说上几句吉祥话:“平日里婢女们若有争斗口角,您就装着没听见一样,那些猫呀狗呀,爱东抓西爬的,难免会弄脏灶台,也望您老千万别怪罪。”
这首诗一反常态,不以诗情画意取胜,而是用朴素的语言,纯用白描手法,向我们展示当时人们过小年时的情景。诗人特别采农家语入诗,画面生动活泼,语言幽默风趣,给人以民歌风的感受。
有价值的是,这首描叙岁暮祭祀活动的风俗诗,不仅可以给到我们风土民俗方面的知识,也能反映当时百姓对幸福安定生活的精神追求与向往。
提到诗人,怎么能少了我最喜爱的东坡先生呢?在过小年这天,东坡先生就像个孩子一样,简直高兴坏了。他在清苦的日子里也没忘了苦中作乐。日子过得再苦,到了小年这天,他也要趁着东家杀鸡割肉祭灶的时机,饱餐一顿,再醉倒一回。
苏轼对年的期盼之喜,就有些像我们小时候对年的那种感觉了。诗人那时和我们小时候一样,物质都不太富裕,或许只能过年时才能穿上新衣服,吃上大鱼大肉。
还记得小时候,大家都非常期盼过年,过年时,亲人们聚在一起也是热热闹闹的。男人们喝酒划拳打牌;女人们忙完家务,嗑嗑瓜子,看看电视,总有说不完的悄悄话;小孩子之间可以玩的花样特别多,怎么也玩不腻。过年还可以放鞭炮,到处收压岁钱,作为小孩儿别提多开心啦!
那时我们老家还会有很多民俗表演,比如摇旱船,舞狮子,踩高跷等等,尤其喜庆和热闹。
过年,人们虽然忙忙活活,却也开开心心。那时还没有智能手机,吃年夜饭真的是交流感情的时刻,不像现在过年聚餐也是各玩各的手机。那时候过年过得是热闹,现在过年过的则是寂寞。
还是暂时忘掉那些寂寞,一起来欣赏苏轼的这首《纵笔三首·其三》,感受大诗人的那份可爱与喜悦之情:
北船不到米如珠,醉饱萧条半月无。
明日东家知祀灶,只鸡斗酒定膰吾。
俗话说,过了腊八就是年,小年是过大年的重要开端,是春节的序章: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福字,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割大肉,二十七杀小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对联贴门口,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我们所说的“忙年”,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无论大家是在哪天过小年,也不论南北或是古今风俗有何差异,人们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都是一致的,迎祥纳福的美好期盼也都是一样的。
最后送上清代杜文澜写的一首喜庆诗词,恭祝大家小年纳福,兔年大吉!
木兰花慢· 送灶
听千街响竹,趁宵半、送神归。正白马迎初,黄羊荐后,风漾灵旗。
琼卮漫教醉倒,怕曛曛、夜奏绿章迟。知否天阍万里,九门虎豹环司。
芳时。彩燕丝鸡。中妇艳,少儿嬉。笑因热何人,踞觚凭我,媚奥奚为。
休辞岁盘草草,供梅花、聊当赠行词。好问和羹心事,炊香到处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