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是忙碌的一个月,各个项目的年终总结接踵而来,连着两周周末加班的人,读书效率之低可想而知。整理了一些觉得好看的,不太费脑子,又有可读性的书,推荐给你。
第一本书:《皮囊》 作者:蔡崇达
记得这本书的出版人曾经说过,《皮囊》特别适合一个人的旅途中慢慢去读。今年冬天独自出差之时,路过三亚海呈书店买的,也算恰逢其时。在飞机上、高铁里、夜晚宾馆的房间中慢慢地读完了这本书。这是一本特别真诚的书,一点没有夸夸其谈和矫揉造作,随时拿起来都能在十秒内看进去。有许多时候,你并不觉得自己读的是文字,而是自己的生活本身,会不知不觉流眼泪。作者总会勾起心中许多沉淀已久的情绪,几乎每一个章节中的人物都真切地在我们身边活过,但最后却无一例外成为过客。也许每一次怀念都是一场凭吊,我们挥手送别的不仅是他们,更是已经转身离开的曾经的自己。
第二本书:《这些人,那些事》 作者:吴念真
吴念真据说是台湾的名导演,在台湾几乎家喻户晓,虽没看过他的戏,但这不妨碍我认定他是个好导演。他太会讲故事了,能把发生过的事件用他自己的方式重述出来,特别吸引人。这种方式让我领会到了“娓娓道来”的魅力,就像是一条河,看似表面波澜不兴,舒缓地流过,但水面之下却是时间刻划的河床,每一道水流都曾在这里留下印迹,并且造就了它的复杂和深刻。从讲故事的角度来说,吴念真和蔡崇达都是极有人情味儿的作者,但吴念真比蔡崇达更老练,情绪更加不露痕迹。他的行文生动美丽,如秋日青山,稳而鲜活。我最喜欢的三个故事,一个关于初恋,一个是出租车司机,还有一个关于兄弟情。都说人生如戏,其实人生比戏精彩。
第三本书:《故事的结局早已写在开头》 作者:蒋方舟
一直不太信服少年成名的写手,我总觉得写作这件事情不同于其他,你可以是天才画家,天才童星,天才运动员,却很难成为天才作家。写作的质感和悟性、阅历、阅读、思考有关,而后三样都需要时间,没有根基和厚度的灵光乍现是摇晃的,也是转瞬即逝的。所以对于蒋方舟我一直知其名而未关注,直到有一天在新周刊的专栏中读到了她的文字,看到她强于同龄人的洞察力,有一些分析和见地鞭辟入里,中肯却不哗众取宠,理性大于感性,这才开始关注她。这本书由若干个短篇串联而成,表面上各自成章,事实却暗藏关联,此篇中的路人甲,在彼篇中又成为主角,一个貌似不起眼的人,也许其实是你命运链条上的重要环扣,你经过别人身边,同时也被别人经过,穹顶之下人人都是主角,人人皆有故事,有人貌似在逃,但总也逃不出轮回和因果循环。作者自己也说“你选择了用什么样的方式开始一段故事,就选择了所有经过和结局。”这本书是断断续续看完的,尽管有些篇章仍能看得出作者些许的慌张与天真,但仍有不少妥帖又不俗的好句子让人读来愉悦。
第四本书:《你我皆凡人》 作者:六神磊磊
好像是林语堂说的,要想考察一个中国人的个性,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问他(她)喜欢《红楼梦》里的谁,但是这个规则越来越不合时宜,因为看过红楼梦的人实在不多了,后来又有人说,要想考察一个中国人的个性,就去问他喜欢金庸小说里的谁,可现在这个办法也没法普遍适用。六神磊磊作为金庸的骨灰级书迷,对金庸的解读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最妙的是他还能把从中把玩到的况味和现实社会的光怪陆离一一对照解读,痛快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