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书偶然上看到有人分享了一个采铜的观点,瞬间觉得get到了我的G点,网上了解了一下采铜,然后去买了他的书来读一遍,获益很多。
这本书纯干货,第一吸引眼球的是第三章--即刻行动。如何有效行动,书中分享了4点。
立刻开始: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一件看上去繁难的事,只要开始做,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
想象一下,平时要完成一个繁难的任务,常常我们内心的懒惰、恐惧和侥幸附带各种各样的借口,在本该有的行动之前竖起了重重无形的阻碍,造成拖延,然后是任务的积累、心里焦虑及后悔。
事后反思,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心理上的阻碍往往超过了这些行动本身的难度。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吧。只要开始第一步(最简单最易上手的),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立刻开始有两个好处,第一,使内心轻松;第二,做一件少一件事,同时应对的事情减少。
克服思想误区:过度准备、自我防卫、沉没成本
①行动前:过度准备
行动前的准备,举个栗子:我们的教育体制中,老师们传授给学生知识、理论、技能,让学生为今后做事“做好准备”。所以一个人从小学到中学又到大学、博士,花了10多年、20多年的时间,都不过是在“做准备”,在学习、练习,在完成习作,却不是创造出“产品”。
“先做好准备在上场”观念的一个致命问题是:我们永远都无法做好“完全”的准备。因为总有我们还未顾及的问题,总有我们能力上的短板,总有我们未搜罗完全的信息。
书中告诉我们:你并不需要完全做好准备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先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进步反而会更快。
②行动过程中:自我防卫
每个人都喜欢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而对别人的否定意见产生本能的抗拒。我们害怕批评,害怕反对声音的出现把自己贬得一无是处,害怕自己的弱点暴露在别人面前被攻击和嘲笑。这种惧怕会使我们产生抗拒心理,给自己涂上自我防卫的保护色。
可如果换种角度,抛却情绪的因素,你会发现批评本身(很可能)包含了有价值的信息。比如别人评论你文章排版太丑了、内容枯燥无味、逻辑不清晰.......你下次写作就可以往这些方向改正。
如果你这样想,批评我的人,并不是在评价我,而只是在给我提供信,这样就没有理由去排斥这些批评了。
正如印度大师古儒吉所说,凡是你排斥的,就是你所要学习的。
③行动后:沉没成本
我们常常付出努力后没有收到“应有的”回报,比如简书文章被拒稿或者投稿后反响平平然被淹没,这需要我们勇于自我修正,对自己的成果重新审视,甚至推倒重来。
人们总是对自己的产品敝帚自珍,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要想走向成功,就必须克服对它们的溺爱,对它们不断的打磨。
一个善于听取批评的人,有机会发现自己的错误,但是如果没有断然舍弃过去那些错误付出的勇气,他便会把这些错误继续下去,后果可想而知。
任务解决
①核心思考区间
大多数任务都有一个至关重要、通常也是最棘手的部分,这个部分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非常专注的进行思考,然后将其破解。
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在在简书上写一篇文章分享,首先最重要的是做什么呢,是提笔就开始写吗,不是;是去查资料、找灵感吗,也不是。
正确答案应该是先构思:确定中心,写什么;确定文体,怎么写;还有确定你为什么写,是要让读者快乐还是获得思考,把结构大纲列出来。这就是写作工作的核心思考区,余下的就是写作、找资料补充、排版等一些支撑性、补充类的工作。
②集中处理同质工作
当我们分段处理一个任务时,一般会按照任务的一般顺序来切分,比如今天上午9点到10点写完文档第一节,下午1点到3点写完文档第二节。
书中告诉我们还可以按照这个任务所涉及的认知复杂度和认知类型来切分,比如处理语言文字是一种类型,处理视觉图片是一种类型,进行数值计算是一种类型,判断空间和位置时又是一种类型。
当不同认知类型进行切换时,人需要重新进行调整,这样任务转换损耗比较大。同一时间只专注“某一层”,不需要同时顾及太多的其他要素,不仅减少任务切换的复杂性也节约成本。
这点我在练习画思维导图感触颇深,每次画干货类文章或书本时,我是先专注阅读,在书本上用铅笔、荧光笔、便签划好重点做好笔记,等读完再用铅笔、A4纸手绘(总结笔记、重点),最后软件绘图--选取图片、颜色、线条等(二次总结,且方便修改)。
我以前试过一边阅读一边手绘画,效率不高,一会阅读一会儿停下来画导图,再阅读再画这样节奏容易乱,效果也不见得好。
三行而后思
①行动后复盘
行动之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的意外现象。
反思一定要新鲜及时,在做完一件事之后几分钟内就开始反思,因为这个时候记忆中保存了大量事件的细节,记忆中的遗忘和扭曲是最少的,这个时候的反思就会忠于事情的原貌。
梳理“反应链”,反思一件事情时,我们应该看到这件事它是如何开始、如何发展、如何转折、如何结束的,它背后的动因、阻力以及关键节点是什么,这些相关因素是如何串联一起的。这样做有助于今后遇到同类事件时,更好的掌控事件分组的进程。
在行动中,免不了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或者现象,关注意外现象有助于拓展我们认知的局限性和行动的边界。
②复盘方法(参考)
END.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上面的读书分享只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想真正有所收获还需要个人的努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