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到上海工作已经两个月了,难得片刻的闲暇,写一写工作两个月的一些感受。
1. 一线城市的工作生活
从本科到硕士在哈尔滨读书7年,一直向往在一线城市的生活。如今终于可以在上海工作,单位在市中心偏东北的同济大学附近,北邻复旦大学,区位环境相当不错。
能感受到的上海的好处,概括有这几点:
- 快捷便利的交通,地铁线路交错纵横,市内交通基本可以地铁达到
大部分情况的出行,不用担心拥堵的问题。 - 城市环境优美,在上海能够真切的感受南方的精致与优雅,空气清新宜人
- 公共文化发达,城市遍布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音乐厅
上海一个月的文化展览活动比哈尔滨这样二线城市一年都多。 - 周围人的素质高,这一点可能是最为重要的。
目之所及都是各个行业非常优秀的人,生活相处总体是非常愉快的。从公司大厅的插花也能体验到一个城市的格调。
工作中,入职开始即接手了非常大项目工作包。在工作上不断地学习历练,几乎每个星期都会有一些学习培训的活动。工作之余,我和朋友参观了很多博物馆:
- 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巡展)
- 上海城市规划展览馆
-
上海历史发展陈列馆
- 中华艺术宫
- 上海琉璃艺术博物馆
- 上海图书馆
-
徐家汇艺术馆
- 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
-
上海自然博物馆
- 静安雕塑公园
此外还有单位组织的在东方绿舟为期5天的入职培训、部门团委组织的东方射击射箭馆的游乐、上海音乐学院吴佳博士讲《梁祝》欣赏。
说这些不是为了记流水账,而是深刻的感受到了一线和二线的巨大差别:在一线城市能够经历的体验,会比二线城市高一个数量级以上。这两个月以来在工作之余的经历,若在一个二线城市,一年也未必能够经历。更遑论参观大英博物馆的巡展只可能在京沪展出。
“见多识广”的古话是有道理的,不论一个人有怎样的主观能动性,总是会制约于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如庄子所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经历了大的场面,一个人的心胸和见识自然会开阔起来,思路也会更宽广。
2. 读研以来保持的习惯
入职以来工作非常繁忙,工作强度超过了我的预期。在我的定义中,如果早上七点开始工作,晚上八点能下班,那么算是八分忙。大多数情况下,工作介于八分忙到九分忙之间,偶尔也会“十二分忙”。
经过第一个月的适应,在工作和生活上能保持基本的平衡,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在读研期间培养的一些工作习惯:
- 早睡早起
一般晚上十点半之前入睡,早上5点起床开始工作。因此凡事都会做的比较早,从根源上避免了熬夜。 - 不打疲劳仗
要干活,就集中精力干活。该休息就正经休息,午休是必不可少的,绝不打疲劳战,而是用充沛的经历迎接挑战。 - 保持锻炼
基本保持了每周2次的跑步,保持体能状态。 - 总结写作
凡是项目告一段落,总会及时总结得失利弊,在后续的工作中不犯重复的错误。
除此之外,每天的学习从来没有间断过,也读完了一些新的书。这里的学习主要是【得到】上的专栏、每天听本书,凡是走路、地铁的时间都充分利用起来了,每天都要接受一些新的事物,让自己的思维有一些升级进步。
3. 高房价与个人的进步
一线城市是美好的,而房价是残酷的,一般的职业收入永远赶不上房价的上涨。这可能是我们整个一代人要面对的问题。工作之余,大家经常会聊,三五年之前,上海的房价没有翻倍,虽然房子很贵,但不少人还是可以考虑的。如今,呵呵。
房价多么高昂,为什么如此,这不是个人意志可以决定的。确定的是,基本的工作收入在房价面前只是杯水车薪,如果不能快速成长,就没有未来可言。
大环境如此,个人能做的唯有保证自己不断地进步。用查理·芒格的话说,“把自己变成一个学习机器,每天晚上睡觉的时候都应该比早上更聪明一些”,用更强大的自己去面对外界的挑战。
不论如何,来到上海都是一个幸运的选择,生活很美好,每一天都很愉快,看得到未来。
-- 2017.09.14